“特”有料 | 这个活动“牛” 帮你看到学生的思维变化与学习过程
“我们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数数、进行数的表达、在数线上找数、估数……”
“我们尽全力观察、记录、拍摄孩子们思考表达的过程,试图对孩子们的表情、表述、行为等做可感知、甚至可视化的描述……”
● 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展示活动现场。
在浙师大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展示活动现场,锦溪小学副校长、宁波市名师汪杰在台上分享了“小学数学数感表现性评价实践探索”的成果,引得台下啧啧称赞。
● 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党支部书记王昌杰致欢迎辞。
10月13日上午,浙师大教育集团牵头组织的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展示活动在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开展。浙江教育报社编审言宏,浙师大教育集团首席专家张振新,教育集团分管负责人杨平,教育集团专家、省特级教师邱月亮,教育集团专家、省特级教师郎建胜,宁波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省特级教师宋煜阳,教育集团专家、博士岳增成,锦溪小学党支部书记王昌杰、校长赵芳燕等参加活动。
展示 让理念照进课堂
“这个数轴上标注了0、1、2、3、4,请大家观察一下,3/4可以标注在什么位置呢?”活动现场,在“分数的意义”这堂展示课上,汪杰问同学们。
● 汪杰在展示课上与学生互动。
“标注在3的位置。”有孩子快速但小声答道。“能说一下理由吗?”汪杰笑着追问。孩子则低头回避。
“不对,应该是在0到1之间分四份,第3份的地方才是3/4。”“这个同学说得对吗?”“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也可以标在3的位置上。”这时后排有个戴眼镜的男孩站起来说。“理由呢?”“因为我们可以把‘4’看为一个整体‘1’,这样的话,3的位置就可以标注为3/4。”
“同学们认同吗?”显然,回答“认同”的声音并不如之前响亮。汪杰心里清楚,第一个小声回答标在“3”位置上的学生缘于上一道题目的惯性,最后这个学生的回答则是出于思考之后的“判断”。
● 汪杰在活动现场作报告。
“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对计数单位有敏感性,形成‘以群计数’的习惯;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这是在上展示课之前,汪杰在台上作报告时提到的,也是他们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团队在“数感”上追求的效果之一。
● 林碧兰在为学生们上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为1443497378人,这是个怎样的数字呢?”“平时我们说全国的人口有14亿多,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呢?”锦溪小学数学老师林碧兰在活动现场,执教了“大数的认识练习”一课,帮助同学们较为直观地理解“亿级”计数单位的大小及进率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准确数与近似数。
● 余莉瑾在活动现场作报告。
“能用位值制理解数的组成;能主动运用十进位值制表达数;能正确区分准确数与近似数的特征;宏观把握和精细分析结合,对数进行估测……”表现型评价团队成员、杭师大附属凤鸣未来学校的数学老师余莉瑾,作了“大数的认识——数感表现性任务设计与评价”的报告,希望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位值制表达数的意识,发展熟练运用进率转化单位来进行合理的推算能力,形成对数“宏观把握”与“精细分析”的估测策略。
点评 景色因“高度”而异
● 朗建胜作点评。
“我们可以依靠直觉或表象来感知‘小单位’,但面对‘大单位’时,我们就要借助数的结构与关系了。”听完报告与展示课,朗建胜通过“单位、意义、关系、策略”等关键词把“数感”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具化。他希望教师要尽全力把每一名学生‘卷’进来,让双方都沉浸到课堂中思考、游弋。有好的点子,想法设法去分享、传递,争取达成共识;遇到具体问题,要灵活应对,切忌在课堂上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切忌与学生进行冗长的交锋。
● 邱月亮作点评。
“报告作得不错,课上得很好。”邱月亮表示,这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现场展示活动。“在实际需要中产生了数学,然后选择需要的数学表达解决问题”,表现性评价展示的课堂也是如此,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教与学的变革,提倡把“表现性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分享等,尽全力将内在的思维活动呈现出来,使学生的素养看得见、摸得着。
● 宋煜阳作点评。
“整体来说可圈可点,尤其是汪杰老师这堂课给‘分数的意义’教学拓展了新的思路,打开了又一个视角。”宋煜阳对老师们作的报告和展示课给予了肯定。他借助朗建胜老师的板书,再一次阐释了“数感”的意义。“课堂设计要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设计任务而忽视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宋煜阳也指出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不必过于追求设计“完美”课例,有讨论有争论的课例才更具价值。
● 岳增成作点评。
“基于经验的教研如何走向经验与实证的融合?‘教学评研’四个环节的内部逻辑是什么?”岳增成表示,从读博到工作,自己对很多小学数学课题的教学突破有疑惑,今天“表现性评价”方面的报告与展示课给了自己新的启示。“从一节课扩展到一类课,再从一类课回归到一节课,通过主题化、系列化的研究过程形成对教学的个性化理解,再去反哺课堂。”岳增成从课改的逻辑、研究的逻辑、教研的逻辑、闭环的逻辑等作了针对性点评。
● 言宏作总结。
“活动间隙,我听到很多老师说脑袋很累。”在总结发言时,言宏笑言,这恰恰说明此次活动的价值,丰富的信息启动了大脑,大脑在运转,思维在激荡,累就很正常了。长期以来,言宏一直在关注并报道“表现性评价”,她认为,这样的“研究有价值,探索有启示,教师有提高,双赢有前景”,只要教师站在“高处”认真实践,并能踮起脚尖,张开双臂,打开自己,肯定会看到别样的美景。
“坐在下面听,的确感觉很烧脑。”锦溪小学数学老师周雪姣验证了言宏耳闻的“真实性”,不过她表示,听完几位老师的点评和总结之后,感觉“高度”立起来了,思路清晰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研讨 活动剑指核心素养
当天下午,宁波市奉化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樊欣军,奉化区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主任王世力专程赶来参加针对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召开的研讨会。言宏、张振新、杨平、邱月亮、郎建胜、岳增成、王昌杰、赵芳燕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汪杰主持。
● 朗建胜发言。
“‘数感’基本成型,制定的量规诊断性功能良好,核心成员大都吃透了概念、真正接受了理念……”在研讨会上,朗建胜简单谈了“表现性评价”团队取得的成绩、未来工作思路等。朗建胜表示,接下来,团队会在编制测评任务和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量规这一‘牛鼻子’上下功夫;会在保持教师参与热情持续性上下功夫;会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上下功夫。
● 邱月亮发言。
如何“以评导学,以学促教”,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邱月亮从“要深入课堂,进行点对点指导”“与地方相关部门对接,把好的做法经验辐射出去”“努力打造一个平台,成就一批名师”“做好团队建设,完善梯队人才培育”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 言宏发言。
“邱老师的建议非常好。”言宏与邱月亮的部分建议不谋而合。同时,言宏希望还要注重效果导向,让实践检验一下“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能力”;要注重榜样导向,“种子教师”成为桥梁和榜样,帮助带动一批老师;注重设计与包装,搭建好的平台,打造好的课例,把成果努力推介出去。
● 樊欣军发言。
“我们对浙师大教育集团的大力支持和这种务实高效的合作表示感谢。”樊欣军把双方合作比作一次“双向奔赴”,并表示合作的频率和深度、取得的良好效果大大超出预期。接下来,他希望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成长上,助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聚焦在经验推广上,辐射更多的群体。
● 王世力发言。
“不仅指向数学,还可以扩展到科学等其它学科。”王世力再次对浙师大专家团队在锦溪小学的付出与努力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表现性评价”团队的成功经验能够助力更多的学科发展。
● 张振新总结发言。
“我们对这一项目充满期待,对双方的合作信心十足。”张振新表示,教育集团以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项目为抓手,指向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成。通过团队的引领,撬动老师的努力,最后回归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发展。当然,张振新还希望这一成果能够惠及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老师和学校从中受益。
● 王昌杰发言。
“我们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让每一朵浪花在锦溪闪耀”,研讨会上,王昌杰对合作办学事业充满信心。王昌杰表示,锦溪小学将继续与浙师大紧密合作,探索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实践表现性任务主导的课堂学习,破解改革难题,助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擦亮学校的名片。
● 与会人员合影。
据了解,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在专家团队高效指导下,合作办学事业在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取得快速发展,成效显著,其中数学教研组获评宁波市先进教研组。此次活动就吸引了来自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北仑、象山等地学校及奉化区小学数学24学时培训班等100多名名优骨干教师前来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