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擂台 | 浙师大附(直)属小学举行首届教师课堂教学比武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25

  “希望大家珍惜此次难得的交流机会,虚心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带动更多老师的进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校长赵芳燕在致辞中说。

● 浙师大附(直)属小学首届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现场。

  10月23日,在教育集团专家、省特级教师邱月亮组织下,浙师大附(直)属小学首届数学专场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在锦溪小学举行。教育集团课程教学部副主任、小学段负责人、省特级教师钱金明,教育集团专家、省特级教师郎建胜,教育集团专家、博士岳增成等出席活动并担任专家评审。锦溪小学校长赵芳燕、副校长汪杰等参加活动。

● 赵芳燕致欢迎辞

  “非常荣幸能够承办附(直)属学校的首届数学专场的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赵芳燕对各位专家、选手及各个学校教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教育集团给予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她希望诸位选手能在比赛中展现各自的风采,在展示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 钱金明讲话

  “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合作办学如何做到合作共赢,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助推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我们去创新、去探索。”钱金明希望,通过比赛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辐射更多的教师参与成长,助力优秀团队的生成,从而助推学校内涵发展。他同时希望,参赛老师能够用学习、交流、提升的眼光看待比赛,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质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大家看一下自己的课桌底下放着什么,请拿出来轻轻地打开它。”在附属嘉善干窑小学朱雯怡的课堂上,同学们收到一个小信封,里面是朱雯怡事先准备好的“面积尺”,用来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朱雯怡在课上与学生互动。

  “没了面积尺,你是否还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朱雯怡通过“我测量”“我探究”“我应用”“我发现”的课程设计,从使用“面积尺”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丢掉“面积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们建立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

● 谭婷汀在课上提问学生。

  “有没有同学去亚运会看过比赛呀?”“亚运会场的停车位是什么形状?”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谭婷汀问孩子们

  谭婷汀和孩子们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式提出猜想,并带领他们通过“剪拼移”等方法进行实操,对猜想进行了验证,用这种验证性教学帮孩子们去思考和探索。“用平行四边形圈出的车位,转弯时是不是视野更开阔、更容易?”“是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 钱羡华在课上与学生互动。

  “我们学校要建一个花坛,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四边形一样吗?”来自浙师大附小的钱羡华,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

  “不一样”“一样”,孩子们的答案不尽相同。“除了用观察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钱羡华以此引入,把孩子们带入课堂。引导、发问、讨论……钱羡华课堂层层推进。“这里有四个胖瘦不一的平行四边形,大家认为谁的面积最大呢?”“一样大,因为底和高都一样。”听到孩子们的答案,钱羡华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 岳增成作点评。

“提出猜想、提供方法。”岳增成说,三位老师带领学生“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都是有意图的,且成效不错。他认为,朱雯怡是“从有面积尺到没有面积尺,从数到算,在转化中实现思维的进阶”;谭婷汀是“从数到算,从猜想到验证,在动态演示转化中实现思维的外显”;钱羡华是“从有格点图到没有格点图,围绕核心问题,在转化中实现思维的外显”

这个“韦恩图”怎么画?

● 高蕾在课上与学生互动。

“参加跑步的有7、8、9、10,参加跳高的有1、2、3、4、5、6”,课堂上,附属嘉兴长虹实验学校的高蕾变换了一个数字,把参加跳高的“6”换成了“10”,然后,问同学们,有变化吗?

“没有”“有”,孩子们又出现了不同的答案。“6号请假了,10号去跳高了。”高蕾从一名说“有”的孩子那里得出这样的回答。“非常好,那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表示呢?”高蕾继续引导,能不能画图呢?“唰唰唰”的声音响起,孩子们动笔了。一会儿,高蕾展示了一名同学的成果,是两个交叉的圈圈,10号处在交叉位。“大家非常棒,用几个圈圈就解决了问题。”高蕾告诉大家,这个圈圈就是著名的“韦恩图”。

● 邵梦尔正在上课。

“我给某些同学的课桌里,放置了棒棒糖和巧克力,请大家找找看。”刚一上课,附属绍兴镜湖小学邵梦尔便开始寻找“幸运儿”。

“老师,我这里有。”“我这里也有。”孩子们开心地举起手。“那请有小礼物的同学站过来。”四名同学走到了台前。“请有棒棒糖的同学站在我右侧,请有巧克力的同学站到我左侧。”这时有个小朋友不知所错。“你站在老师前面。”原来这名同学既收到了棒棒糖,又收到了巧克力。面对这种重复的情况,大家应该如何表示呢?接下来,高蕾通过“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学习中能实际遇到的问题层层展开,最后同样引出了“韦恩图”

● 聂雪丽在上课。

“运动会每班需要5人参加跳绳,4人参加跑步,一共需要选派几个同学呢?”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的聂雪丽问孩子们。

“9个”,孩子们的答案有点一致。“真是这样吗?”聂雪丽笑着问。那我们来看一下。聂雪丽列出了一组名字,同学们发现,有的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跑步。“是7个”,孩子们数出了不同。还有其他可能吗?聂雪丽接着追问,“也有可能是6个,还有可能是5个。”孩子们慢慢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聂雪丽同样用“韦恩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鼓励孩子们要勇于发问和探索。

● 郎建胜作点评。

  “参加跳绳的人数、只参加跳绳的人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集合能直观形象的阐释出来。”郎建胜说,“集合”这节课非常有价值,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懂这个概念,而是教会学生一种表达数量关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郎建胜逐一点评了选手们的表现。“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如何少下来?学生探究多样性成果如何呈现?面对核心问题如何让学生想明白想透彻?情景创设如何去斟酌?”……他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大家从核心素养、数学表达、模型建构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寻求解决之道。

● 邱月亮作总结。

  “为老师们的基本功点赞,为老师们在比赛中体现出的素养点赞。”邱月亮对诸位专家、锦溪小学、大众评委、教育集团等个人和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非常认同钱金明老师的观点,希望通过此次比赛,给合作学校的老师们搭建一个交流共进的平台,让年轻骨干教师有异地上课的实战经验;借机检验各自学校的团队力量、合作意识等,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 颁发获奖证书

  经过一天的角逐,此次比武评出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其中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聂雪丽、附属绍兴镜湖小学邵梦尔、附属嘉善干窑小学朱雯怡等三位老师获得一等奖;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谭婷汀、浙师大附小钱羡华、附属嘉兴长虹实验学校高蕾等三位老师获得二等奖。

  据了解,此次比武除了有专家评审,还邀请了来自各附(直)属小学的8位教师组成大众评审。活动吸引了来自宁波市各地小学的50余名教师参加。赵芳燕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比武,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希望通过合作学校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