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学校开展植树节活动
“二月二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
三月如期而至,植树节来临,我校师生在劳动基地开展植树节活动。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天带着丝丝暖意,携着勃勃生机正向我们走来。 挖坑、回填、栽植、覆土、采摘,在种子成熟的过程中,沉淀着收获的喜悦。每年的3月12日的植树节,绿色作为希望与生长的底色,在这一天也成为了婺外所有师生的主色调。种下一抹新绿,收获一个春天,婺外师生共同在校园一角开辟了一处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小小的油菜种子在这个春天开出了希望的花朵。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心中深植劳动的种子,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才能在思想、品格上获得持续的滋养,也只有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理解劳动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慧存在于手指尖上”。婺外的“有心德育”正是这样理念的践行。除草、翻土、播种……镰刀和锄头,是婺外学子们在自然之书上创作的画笔,从课堂走向校园,从书本走向自然,用双手拥抱春天,用指尖感受劳动与生命的意义。《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从一张张灿烂明媚的笑脸上,我们看到劳动的意义在此刻实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古人将收获的喜悦写入诗歌,是对劳动精神最美好的诠释,时代飞速前进,但劳动之美,永远不会褪色。校园一处小小的园地,处处萌芽着新绿,也在学生心中悄然播下劳动的种子。
耕植希望
慢慢成长吧,时光会让我们满载而归,每一粒种子都蕴藏茁壮的力量,每棵树都自成一道风景。正如婺外的学子们,等待成长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沉淀,待来年春风泛起涟漪,收获信手拈来的从容。“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人不负春天,春天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