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眼中的浙师大附小:博雅教育引领发展,创新育人成效显著
近日,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教育局副局长田成一行赴浙师大附小交流学习。随行的全国创新教育师德楷模、安徽省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周开军专门撰文,称赞附小“博雅教育引领发展,创新育人成效显著”。
撰文内容如下: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坐落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丽泽书院旧址附近,学校自与北山路小学合并以来,依托浙师大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成为了婺城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此行旨在学习该校在清廉教育、课程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校长施彦文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实践。博雅教育,作为该校的核心发展思路,旨在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索艺术培养与人文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新路。通过构建“博雅”课程体系,学校努力营造“博学雅行”的校园文化氛围,致力于培养健康、尚德、博学、创新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博雅少年。
施彦文校长表示,博雅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更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如博雅系列活动、德育递进式目标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琴、棋、书、画、运动等27门特色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施彦文校长说:“不要满世界找对的人,要把身边的人变对”。我的理解: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强调了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构建自己生活圈子时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策略。
首先,“不要满世界找对的人”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寻找一个完美无缺、与我们完全契合的人身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很难被轻易找到。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这种理想化的关系,可能会忽视身边那些已经存在、但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努力去培养的关系。
其次,“要把身边的人变对”则强调了我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句话告诉我们,与其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改善和提升与身边人的关系上。我们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尊重和包容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使原本可能存在矛盾和分歧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励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从而让他们更符合我们的期望。
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建立更紧密、更持久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我成长和满足感。当我们努力将身边的人变对时,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看到身边的人在我们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优秀和成熟,我们也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限制地包容和妥协。在努力改善关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改变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心、智慧和勇气。因此,在尝试将身边的人变对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同时也要做好可能面临挑战和困难的准备。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已有的关系,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改善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构建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人际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梯队培养、教研活动以及凝聚力建设等措施,学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博雅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校还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和评价体系,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听完施彦文校长的介绍,我们受益良多。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博雅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教育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其独特的博雅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展示了现代教育的魅力和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校将继续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博雅少年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博雅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只有当我们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青少年。
在参观学习的最后,副局长田成对学校的教育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学校在博雅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杜集区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他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更让我们对博雅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博雅少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