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学校开展新苗论坛(第四期)
3月25日下午,浙师大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开展了第四期新苗论坛活动。本次论坛旨在总结新教师的优秀经验,反思总结教学基本功,让新教师在教学之路上行得更快、行得更远。
春风送爽,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们的成长逐见成效,足可见新教师的辛勤努力,学校也对表现优异的新教师们进行了表彰。徐欣怡、黄畅、高抒意、夏雨萍、吴越、钱羽晨、刘云霞、李佳辉、应范杰、潘林静、苏丹、潘乐怡、张金超老师获得了“课堂教学能手”称号;郑丁、吴梓意、张宇航、钱凌琳、沈金晶、周哲涛老师获得了“教育科研先锋”称号。
教学、教研经验分享
夏雨萍老师从三个关键词入手作了分享,反复强调了做一个“较真”的老师,在基础常规中见真章。在交作业方面,她秉持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的原则,每一次作业都需要课代表认真记录,在收好后会再做清点,核对名单是否正确。细致入微地规范学生的作业收交情况,体现了第一个关键词“严格”。言必行,行必果,不糊弄学生,也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不好糊弄的老师。
第二个关键词是“勤勉”,勤跑动、勤催促。学生作业一个个催促,默写情况分层登记,重点关注后进生,默写当天的课间、晚自习不厌其烦的找未完成的学生,当天请假的学生,之后也会让他补好默写。前期的严格要求加上一直以来的勤勉催促,虽然中途接班,但两个班的学生和她之间慢慢熟悉并形成默契,作业、默写、听课等各方面都能顺利开展。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目的明确”,夏老师指出自己在备课时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每一周先罗列好本周计划:包括上课内容、托管课作业讲解内容、作业布置。有时也会看看公开课视频,力图把握重点,吃透课文,整理出适合学生的课。因此课堂节奏相对紧凑。
刘云霞老师从备课上课、学习习惯、严抓听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她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备课上课,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学情合理设问,避免起点太高学生听不懂,或起点太低学生感到无聊的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导入新课,用学生易于掌握的方法讲解新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组织课堂活动。其次是关注每个学生,提高课堂凝聚力,并且多单独提问学生,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参与活动,有时候也可以让同学讲题,先从程度较好的同学开始,给其他同学示范。
学习习惯上,多听多读,做到课前两分钟朗读单词、课文,课后上传钉钉打卡。强调做题痕迹,完形填空箭头标记上下文的做题依据,阅读理解标段落,每一题都必须在文中找到出处,并标上题号。通过做题痕迹判断作业是否学生自己完成,也能判断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需要更多强调,在讲解作业时也能有侧重点。默写方面,狠抓落实,明确听写时间和内容。提前总结好每个单元的重点词组和句子,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背诵的东西。抓订正和重默,批改尽量及时改完,做到及时反馈。
郑丁老师提到,多开课其实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最好的途径。在磨课过程中,要做好学生反馈的积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要思考如何改进问题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不断地琢磨、修改,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设计能力以此提高自己的上课水平。除了自己开课之外,多听别的老师的课也是提高上课能力的不二法门。师傅的课、海宁市内外各种优秀老师的课,他们课堂中高超的控场能力,简洁清晰的指令、习惯性常态化的学生关注度都使这堂课变得连贯、清晰、赏心悦目。吸收其他优秀老师好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要做好生活素材的积累,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课堂多以问题为导向,这些问题不是空穴来风,而应来自于真实的现象。多关注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事件,留意身边的自然现象和小实验,思考科学小视频背后的知识。这些素材不仅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有趣话题,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以及代入感。
最后,是日常课堂的积累和回顾。每一次开课都是一次很好的经历,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这堂课打磨之后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可以改正,以此来作为各类教研的素材。
邱铱婷老师立足上学期培养方案,回顾总结了新教师们一个学期的成长。一年的经历,新教师们都收获颇丰,一共开了42节公开课。新教师们快速适应,工作老练,研修积极,教学能力提升,比赛崭露头角,班级管理较好,教学叙事撰写认真。她希望新教师们在新的学期能积极阅读专著,不断探索实践,注重教学常规,主动听课反思,积极参加活动,在教育教学上收获更多成果。这堂课打磨之后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可以改正,以此来作为各类教研的素材。
金叶坚校长对三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提炼,强调新教师应重勤勉,“勤”字首当其冲,严格要求、不放弃,在日常中“较真”,让学生从“害怕”慢慢磨合,让学生慢慢尊重,逐而转为“欣赏”。专业的路,走多远、走多快取决于自己,有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