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校联合开展语文学科教共体研讨活动
4月,雨霁风光,温暖和煦。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推进语文新课标落地,打造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营造互相学习、互动分享、共同提高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月19日,海宁市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钱塘实验小学和聆涛小学联合开展了语文学科的教共体研讨活动。
课例展示,立足生本
在课堂上,教师们各展所长,精神饱满,根据各学科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异彩纷呈。三位教师以亲切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出一堂堂高水平的课。
王珂莹老师执教《学弈》。王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文言文内容,体悟文言文道理。其中,朗读教学层层递进,先读准字音,再读出停顿,读出理解。在读懂文章之后,王老师牢牢把握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分析文本内容,得出文章用一正一反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文章观点。最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最后两句,让学生体悟到这则文言文传达的道理:不同学习态度导致不同学习结果。这节课,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孟子的智慧。
黄娟清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教学伊始,黄老师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入手,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教学中,黄老师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紧扣文本中的“辩斗”一词,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学生带着问题的自读,有全体学生的齐读,还有针对具体语句的找寻读、悟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不仅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黄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判断评价。最后,黄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感悟:这场辩斗,辩出了什么?进而体会到这篇文章想表达的道理。
俞萱老师执教《表里的生物》。俞老师把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观点指向了小冯志发现探究的过程本身。整节课,孩子们跟着小冯志一起发现、一起猜想、一起求证,可谓参与了小冯志的全部思维过程。当学生对小冯志的好奇心、求知欲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再来出示成年后冯至的卓越成就,那么“思维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事例想传达最终观点,这也充分体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意义所在。纵观整节课,俞老师围绕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思维碰撞,智慧共享
研无止境,教行万里。课后的研讨环节,两校教师从学科特点、学情分析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互相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对课堂教学的认同和赞扬,也有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找提升有效课堂的有效措施。本次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和水平提升,让每个参与的教师都受益匪浅。
春之美,在于生命与希望;教之道,在于精研与深耕。“融合型教共体”是推动两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举措。多样的交流活动,开启了两校相对稳定的学校结对共建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两校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