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海宁第五中学教育集团:学校开展七年级蚕桑研学活动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顾渊哲 发布时间:2024-04-30

  “杨花落尽子规啼”,布谷鸟叫停了暮春的大雨,喊来了久违的雨后初霁,此刻的喧闹也不再令人心烦。在这春夏之交,趁着难得的晴朗,429日,浙师大附属海宁五中教育集团七年级的同学们踏上了春季研学的道路,开启了一天的蚕桑研学之旅。从一根根细细的蚕丝到华美艳丽的丝绸,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了蚕丝的奥秘,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丝绸文明。研学第一站,打卡蚕桑生产集市。

  缫土丝是将蚕茧制成蚕丝的过程。老师演示之后,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上手了。蚕丝易断,没有经验的学生只能一遍遍找丝头续上,稍有技巧的已经旋转如飞,缫车上也渐渐可看到一层银丝。“村南村北响缫车”,缫车上却不见经纶。剥丝绵是把不能用于缫丝的次茧制成小绵兜。经验丰富的阿姨展示了从去蛹到套丝的一系列流程,精准而优雅。同学们实践时却状况百出,阿姨们便一一耐心指导。最后的成果,倒也有模有样。

  蚕讯粽代表了吉利,也用于村民之间互相传达养蚕的讯息。同学们像学折纸一样看一步做一步,明明和折纸一样,却不知哪步出了点岔子,以致结果南辕北辙。桌子上撒了许多糯米,包出来的也只能算是“粽子”。用两股稻草首尾对齐搓紧,推动,便会结合成草绳。同学们充分发挥创造性,编麻花辫,编接长版本,甚至还有人同学结草成环。按顺序把绳子绕过一根根木杆,编成网格状,单调重复。好在编完打卡拍照之后又能去荡秋千,也多了一些盼望。

  五月五日即是立夏,江南的天气提前五天烧“立夏饭”也不算早。长途跋涉之后,同学们终于来到了野炊地点。糯米、什锦蔬菜、咸肉、腊肠已经码好摆在桌上,锅灶柴火已经静候在一边,就等大厨们动手烹饪。不一会儿,火苗就窜起来了,锅开始干冒热气。于是,同学们几个烧火,几个掌勺,几个在旁边“嗷嗷待哺”。陆续出锅后,同学和老师挨个品尝厨艺,评选着各自心中的第一。同学们人手一把小铲,一个塑料袋,在田间地头寻找地下的果实。低头抬头之间,同学们满载而归。手上、身上甚至脸上的泥土映衬着喜悦的笑脸,想来是理解了劳动和收获的幸福。

  扦插和嫁接是常见的植物繁殖方法,很多漂亮的多肉都是通过嫁接来的。老师讲授了扦插嫁接的原理和技巧,同学们也人手一株开始了实操。“合力筑塔”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和提升团队成员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学们一起拉紧绳头来控制塔钩移动,用塔钩将一块块塔吊起来稳稳地筑成高塔。

  在拓展项目“达芬奇密码”中,团队成员依次前往指定区域,按照每一轮任务的不同,将正确的卡片按顺序翻出,用时最短团队获胜。在“卓越圈”协作游戏中,同学们相互协同,通过调整重心和方向,使得“圆”尽快地移动到终点。丰富的户外趣味拓展活动,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此次蚕桑研学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同学们探寻了桑、蚕、丝的奥秘,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收获了劳动的快乐、珍贵的体验与回忆。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