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学课 | 交流研讨 让学生走进去 把思维放出来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8

  “交流研讨活动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体现和落实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是老师在‘说’,那本质上还是在‘教’。”“我们的课要通过交流研讨,让学生真正走进去、动起来,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变化及发展呈现出来。”

  在浙师大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小学科学基于探究实践的交流研讨”活动现场,小学科学教研员沈强,在台上分享了促进交流研讨环节有效实施的实践与思考。

  527日,浙师大教育集团、海宁市进修学校(教研室)联合组织的小学科学主题教研活动在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开展。教育集团专家、特级教师钱金明,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科学教研员沈强,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校长沈徐力、副书记史雪艳等参加活动。

课堂展示 让交流研讨可视化

  “通过学习,我们对太阳系已有了初步了解,大家都知道,在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这八颗行星如何分布与排列,你们有办法制作出来吗?”

  在《八大行星》这堂课上,附属钱塘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钱宇阳为学生准备了一条1米长的纸带、软尺及行星贴图。他用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完课堂导入,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他希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够在这1米长的纸带上建构出八大行星的位置模型。

  当然,钱宇阳也没闲着,他一直穿梭于各小组中,为各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引导。观课的老师们深知:这时的课堂看上去比较安静,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跳动的。

  “你们是如何思考的?你们为何选择这样的比例?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你们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0分钟过去后,徐宇阳让学生把各自的纸带粘贴在黑板上,召开了一个“模型交流讨论会”。徐宇阳说,他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那植物的茎有何作用呢?”“根把水分吸收了,茎应该是把水分运走。”有同学回答。

  “非常好。”来自海宁市紫薇小学的科学教师田汪蛟正在上《茎和叶》一课。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她马上追问:茎是如何运输水分的?茎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

  田汪蛟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了浸过墨水的凤仙花的茎。她想让学生通过横切、纵切,多角度观察凤仙花茎的内部,并依据观察的现象,寻找茎具有运输作用的证据。她则在课堂上边走边看边指导。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画得都很好。”田汪蛟展示了几个小组的任务单,让学生作了介绍和分享,并希望大家以借助此课的经验去猜测叶的作用。“只有在实践探究中,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才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她说。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击打、碰撞、摩擦、振动、说话、吃东西……”

 同学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这让执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附属博奥小学科学教师赵丽娜很开心,因为这也是她预设之中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

“我们分组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寻找相应的证据验证自己的想法。”赵丽娜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器材:鼓、钢尺、橡皮筋、锣、音叉、乒乓球……除了发声,物体还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振动的物体如果不振动还会发声吗?带着问题,同学们开始了分组交流讨论

 同学们找到很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非常棒。”赵丽娜表扬了学生的交流探索精神,并通过一个慢镜头视频让同学们再次直观观察了物体振动时的状态。她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学会探究、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学会合作、能借助各方力量完善自己的发现,并积极阐述出来。

总结报告  让交流研讨立体化

“真正的教学是师生之间持续的精神对话,研讨交流是促成真正教学的必要形式之一。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有效的研讨交流是我们的一堂必修课。”

 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杨朱艳以“基于三维三阶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研讨交流”为主题作了报告。她针对课堂上“重探究、多活动、少表达、轻交流”的现象,从“问题之维激活思维进阶、实践之维触发思维进阶、论证之维助推思维进阶”三个方面给出解决的思路。她认为,问题在科学课堂研讨交流中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思维交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探究实践是一种求真活动,要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要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要实事求是等;探究后的全班研讨交流切忌“戛然而止”“仓促收场”,它必须要有一个严谨而郑重的讨论过程及总结,这样才能让思维得以提升。

“如何交流研讨,要和这节课的思维方法、类型相匹配。” “交流研讨环节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是通过何种途径完成任务的?在实践活动中有什么发现?通过任务活动,有什么新的思考。”

 沈强主持了全场活动,与在场教师针对执教表现、课堂效果、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交流研讨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讨论,并以“促进交流研讨环节有效实施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一场报告。他认为从课堂形式上看,承载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发生的标志是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而任务中心的课堂是从儿童的科学问题开始的。“交流探讨活动的组织要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沈强说,其中可视化、具体化、可操作性,呈现时机、呈现数量、呈现的逻辑特点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支架要素。

  展示课上得可圈可点,感谢附属钱塘实验小学对此次活动的精心筹备及周到服务,感谢海宁教师进修学校以及诸位老师对活动的支持。”钱金明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教研活动。

  “交流研讨就是要展示不同的想法,让思维进行碰撞,寻找证据和事实,来建构科学概念,我们要通过交流研讨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交流起来、讨论起来、分享起来。”钱金明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历说,好的课堂需要教师们潜心研究教法,优中选优,明确目标;课堂设计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进阶成长的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清楚课堂上的角色转化,因材施教,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把交流研讨环节做实做厚做好。

  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促进区域附属学校间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相互交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附属学校在当地的办学影响。来自附属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附属萧山博奥小学、附属绍兴镜湖小学等全体科学教师,其余附属学校科学教师(线上),海宁市小学科学高级教师短学时培训学员等参加活动。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