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感”内涵,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研究成果推广
8月28日,“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研究成果推广活动”在浙师大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举行。浙师大教育集团专家郎建胜、岳增成出席活动。浙师大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浔锦绣实验学校、义乌义亭小学等26名教师参与线下交流,200余名教师线上观看网络直播。
2022年以来,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在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广这些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 郎建胜讲话。
郎建胜向大家介绍了数感的内涵、构成和培养路径。从“数感”教学的现状展开,郎建胜对课标中数感的内容进行解读,介绍数感的二维度、四要素,总结研究团队对数感的内涵分析和前期研究的情况。通过多个课例介绍了如何构建数序列,如何在各个阶段抓住数感训练的重点,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为数感真正落地提供了抓手。
● 董灵作报告。
董灵老师作了“20以内数的认识”表现性测评报告。她从理解计数单位、掌握数的意义、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等4个方面进行了单元素养目标的分解,并详细解读了测评任务的设计,结合学生的作品说明了如何制定测评量规,最后通过测评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建议。
卓旭璐、梁姣、邬融融三位老师围绕“1-5数的认识”对关键课例进行了分享。
● 卓旭璐作分享。
卓旭璐老师通过三个任务推进:首先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让学生掌握有序的一一点数的方法,初步感知点与数相对应;其次是“理一理,分一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做到点与数相对应,能用数来表达;最后是“数数大挑战”,逐步让学生由点数过渡到快速一眼识别5以内的数,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初步培养按群计数、组合计数的能力。
● 梁姣作分享。
梁姣老师分享了“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例设计。她通过任务群展开教学,任务一指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先以数学语言清晰阐述比较结果,随后引入数学符号(“=”“>”“<”),表达两数间的大小关系。任务二到任务四,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时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最后任务五渗透数线知识,进行思维拓展。
● 邬融融作报告。
邬融融老师作了“第几”表现性测评报告。这节课新旧教材在内容上差异不大,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区分“第几”和“几个”的用法。第几用于表示顺序,而几个表示数量。邬融融老师在教学中强调确定数数的方向,以此正确找出顺序,通过对比材料和游戏练习,强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应用,提升学生的数感。
周雪姣和林碧兰两位老师对“大数的认识”作了表现性测评报告与关键课例设计分享。
● 周雪姣作分享。
周雪姣老师从“大数的认识”测评题分析入手,根据学生的测评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教材分析,寻求原因,得到了三个思考;接着,对教材进行重构以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介绍了重构后的课时安排和重点的课例分析。最后从“计数单位”“数的结构”“数的策略”三个方面得到教学启示。
● 林碧兰作报告。
林碧兰老师汇报了“大数的认识”和“大数的认识练习”这两节课例。在“大数的认识”这节课,林碧兰从数感维度和单元整体分析,具化学习目标,设计了“介绍人数”“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和“数数”三个学习任务,通过任务让学生经历创造计数单位的过程,体会数级概念的必要性,把握计数单位的关系。在“大数的认识练习”一课中,林碧兰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了“猜人口数”“生活中的近似数”和“在数线上表示数”三个学习任务,通过三个任务的学习让学生达成数位与数级的进阶,把握数的结构,培养学生“宏观把握”与“精细分析”的能力。
下午,傅娇玲、竺珊瑚、竺秀玲、陈楚楚4位老师围绕“小数的认识”作了关键课例设计分享。
● 傅娇玲作分享。
傅娇玲老师分享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课例设计。通过用数字卡片1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引出小数0.1,并通过画图初步认识小数。课堂上,学生通过对0.4的表征、辨析,强调计数单位0.1,0.4表示4个0.1,再次强化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本节课通过数数,估量等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感。
● 竺珊瑚作分享。
竺珊瑚老师分享了“小数的意义”课例设计。通过三个任务层层递进,首先在“米尺量物”的任务中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大的长度单位1米去测量更小的长度,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与小数“十分”构造的本质。然后通过直观的0.26米到抽象的线段、面积、体积、计数器中找到1中的0.26,辨析思考小数的本质是对1的无限细分,并将细分得到的计数单位进行累加。最后通过用不同计数单位数数,加深小数是各种计数单位累加组成这一认识。
● 竺秀玲作分享。
竺秀玲老师分享了“小数的大小比较”课例设计。从复习整数大小比较引入,设计了3个任务,任务一:依次出示4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比大小要从整数开始,其实就是在比较计数单位。任务二:在直线上小小数,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大小范围;任务三:通过整数倍数迁移到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直接的数量关系。
● 陈楚楚作分享。
陈楚楚老师分享了“大小数的近似数”课例设计。从现实生活需求出发,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小数近似数的意义用处。借用线段图的直观表征探索得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感受“四舍五入法”的算理。通过正逆向的推理及图像表征让孩子感悟小数近似数的区间性、精准度,加深学生数感的培养。
● 余莉瑾作分享。
余莉瑾老师以“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为例,从教材内容、课标解读、游戏目标、游戏设计四个板块尝试了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数数板块中,设置了“数出我的百”“数字迷宫”“自制游戏棋”等游戏 ,在“数的顺序”结束后,挖掘百数表这一素材,让孩子们制作创意百数表、拼组百数表碎片图,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观察能力,最后借助扑克牌这一素材来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发展素养。
● 汪杰总结点评。
汪杰对各位老师的课例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指出了优点和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建议。他提醒年轻教师,设计课例时,指向要明确,任务要精准,问题要精简。他强调,数感的建立首先要将计数单位提到更高的位置,新计数单位的认识不是简单告知,而是需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有创造单位的意识,从而进行计数单位的再创造,最终通过数数、写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数结构的表达。
● 岳增成作讲座。
岳增成作主题讲座,围绕‘’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主题研究”“指向数感发展的表现性评价:做了什么与如何做?”“打通主题研究的最后一公里”“未来的教研方向”四个方面展开。岳增成结合多篇论文多维度、多层面地阐述了如何将主题研究进行提炼与表达的方法与技巧,给在座老师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表现性评价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任务设计,把培养数感,发展关键能力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