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位老师的华丽转身,为您带来哪些启示?
教科研写作伴随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既是教育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泉,也是教师走向卓越的有效途径,更是教师立德立言、立身立业的基本功。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需要练好教科研写作这个“硬本领”,实现从初任教师、骨干教师向卓越教师的跨越,从教育传承向教育创新发展,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教科研引领者。
2000年,怀揣梦想的我,踏上了乡村语文教师的岗位。二十余载光阴荏苒,在个人不懈努力和专家悉心指导下,我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蜕变为学校教科研的引领者。细细品味这段成长历程,恰似一篇精心构思的文章,可总结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
一、起:写作“小白”从模仿起步
2000年,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小学任教,承担一年级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任务。虽然在师范大学里成绩优异,但在教学上,一切从零开始,在教科研写作上,更是一个真正的“小白”。
工作之初,我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很少有机会接触教科研论文写作,也没有主动写作的意识。有一次,区教研室组织论文比赛,同事商老师有两篇文章获区级一等奖,于是,我主动向商老师请教。商老师说,可以先参考优秀论文,仿照这些论文的结构,融入自己的教学体验。当时我就在想:我也可以模仿模仿,试着写一写。
那时,我们学校没有配备电脑,刚毕业的我也无力自购电脑,于是我先完成手写稿,然后借同事的电脑录入,边打字边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终于完成一篇论文。随后,参加了区教研室的论文比赛,竟获得了三等奖。由此,打开了我潜心教科研写作的大门。
二、承:广泛涉猎各个主题
2003年,两个乡镇完小合并,时任校长是一位美术特级教师,他很擅长写论文、申报课题、出专著。为鼓励年轻教师潜心教学、致力科研,校长特别设置了教学成果奖。那几年,凡是教研室组织的论文比赛,我悉数参加,从语文教学到品德与生活(社会),再到校本教材开发,逐渐地写出了“一段理论”“一段例子”“一段总结”的“三个一”写作模式。
“三个一”写作模式让我产出了一些文章,但也仅是在各个写作主题之间“浅尝辄止”。从2003年到2006年,我的论文、课题、教学比赛等获奖40多项,逐渐得到同事们的认可。2005年,我被任命为学校教务主任;2006年,我获得了区语文“教坛新秀”称号。
我认为,教与研不可分割,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只有把教与研紧密结合,将教科研写作中的思考与沉淀反哺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同步提升。
三、转:专注写字教学研究
此前比赛获奖只在区级范围,“冲进大市”是我新的目标。但是,要想在语文学科中脱颖而出可谓“难于上青天”。写字是我的特长,于是我果断转换思路:冲击写字课。2012年,我抓住了金华市写字教学优质课比赛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反文旁”一课获得了市一等奖,并被收录在全市教学模式研究案例集中,在市一级推广。通过这次比赛,我逐渐意识到,写作不宜概全,而在求精,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做专题研究。从研究写字教学积件到研究写字教学模式,从研究写字教学微课例到编写硬笔书法校本教材,我逐渐总结出“勇于钻、敢于问、善于做”的科研体会,并每年都获批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勇于钻。那段时间,我买了很多字帖,浏览了很多网站,只要看到与写字有关的内容,都会记录下来,提取关键词,编写成易懂易记的口诀。另外,我还陪儿子一起学习书法,看视频记录老师的示范。后来,我把这些口诀做成积件,形成笔画、独体字、合体字三个模块,编写了硬笔书法校本教材。
敢于问。在教科研遇到瓶颈时,勤学好问可以获得优秀教师的提点与帮助。比如,我上“反文旁”一课时,书法何老师给了我写好反文旁的要点“四尖接”:短横尖对向短撇尖,长撇尖对向短横尖,捺尖对向短撇尖。我把何老师的“四尖接”编成了更加形象化的口诀:瘦瘦长长美姑娘,一撇一捺裙摆扬,尖尖相对肚收紧。再比如,在市教研员毛老师点拨下,我提炼了“抛锚式教学”在写字课堂中的四步走:情境、抛锚、协作、评价。这个教学模式体现了有趣的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精准把握、师生合作探究以及评价的重要性。
善于做。有了写字教学积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成果后,我又开始了写字微课的制作与研究。我写了微课制作脚本,把典型偏旁的书写要点融入微课中,并指导本校三位语文教师获得了区级写字课比赛一、二等奖。在写字专题研究中,“反文旁”一课获得首届“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同时,两篇写字论文获得浙江省一等奖。
从“1”到“N”,这是我成果不断、笔耕不辍的秘诀。这段潜心研究的时光,让我得以快速成长。
四、合:“读写教室”深耕科研
2017年,我调任现在的学校,分管教学科研。2020年,在浙江师范大学江淑玲博士支持下,我牵头成立了“读写教学研究中心”,这是对浙江师范大学王国均教授“读写教室”理念的具体实践。“读写教室”的新理念让我视野大开,步入了新领域。在两位专家的指点下,我逐渐领悟了一篇好论文打磨的“四阶段法”:主题选择、资料收集、框架搭建、语言提炼。
主题选择——专家引领式成长。在专家带领下,我的论文创作主题选择更具方向性。例如,《推敲策略的整体建构与运用》一文的创作,从推敲内容的年段设置到推敲策略实施四步走,从推敲策略学习工具的研制到推敲策略的整体构架,都得到了王国均教授的悉心指导。文章最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12期),这是我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资料收集——目标指向更明确。专家引领式的成长让我在主题选择方面的视野更开阔,也更具创新性。在资料收集方面,我不再盲目搜索,而是学会了利用关键词,学会与文献对话,在权威网站上进行有目的的专题性阅读。如今,我的写作理论不再单一匮乏,阅读渠道更加多元,这样的变化让我十分欣喜。
框架搭建——逻辑清晰亮观点。叙事性是我们现在许多老师搭建框架时的通病,通过多年打磨,我明白了提炼观点的重要性,主动改变原先遵循的“为什么写、写什么、结果怎么样”的结构模式,更加强调提炼,即把观点亮出来,拒绝“冗余式”写作。只有用标题亮出观点,再解释观点,最后再用相应的例子来论证,才能避免长篇大论。
语言提炼——反复推敲重精炼。在修改论文和申报课题期间,我越来越注重文章的逻辑关系,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怎样写,如何用最简洁的文字去表达。
在“读写教室”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汲取了非常多“新鲜的血液”,在“科研沃土”的养育下,开出了繁茂的“科研之花”。三年多时间里,我和团队成员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发表了12篇论文,成功申报省级课题1项,3个课题获市一等奖,2个课题获市二等奖。2024年5月,我的专著《推敲策略:中国传统读写经验的教学转化》正式出版。
二十多年来,我在教科研写作路上“摸爬滚打”,从一个写作“小白”到如今能沉得下心来总结提炼,从接受专家的指导到成为指导别人的专家,我实现了“化茧成蝶”的蜕变。
项雪寒,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金华市“1155工程”第七批名师培养人选;婺城区杰出教师,婺城区名师;婺城区小学语文“教坛新秀”。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连续开展写字教学研究,形成一系列成果,2012年《反文旁》获金华市优质课一等奖,之后又获得首届“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省级优课。2020年开始,进行“读写教室”实践研究,带领团队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5篇,负责的课题获金华市教科规课题一等奖,获浙江省教科规课题、金华市重点课题、教研课题立项,研究成果多次在省级培训中做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