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范 | 姚志敏:努力寻求数学课堂上的最大公约数
“内容设计太多,自己讲的太多,讲透的不多,学生思考时间不多……”去年12月18日下午,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中学玉洁楼录播室,姚志敏点评一名年轻教师上的“对顶角”一课,直接而犀利。
这让马边县进修学校副校长、数学教研员周燕颇为紧张。她当时就坐在姚志敏旁边,“眼看着姚老师说到激动处,语速由慢及快,手势不断加力,还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边挥手边描摹图形进行点评”。
“第一次见到省特级教师,在四十余名听课教师的面前,不太委婉地点评年轻老师的课。”周燕为自己的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这种“不留情面”的点评会打击她的信心。
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第二天上午,姚志敏再次走进这名教师的课堂,惊喜地发现问题已改正、建议被吸收。“非常上进,提升明显,上出了风格”,此前点评有多严厉,现在表扬就有多大力。姚志敏在马边这一周,多次公开表扬这名教师,给予了老师莫大的自信。
● 2023年12月,姚志敏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送教。
直率,干练,斯文,真诚,热烈,倔强……标准的绍兴腔,搭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语速一快,你就要竖起耳朵,稍一走神,就会被他的普通话甩到几公里之外,追都追不上。即使这样,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喜欢邀请他去讲学,喜欢听他用“绍普”上课、讲座、作学科指导。这就是姚志敏,一位从教40年、努力在课堂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初中数学教师。
16年扎根山区 一心培育好学生
1981年,从嵊县师范毕业的姚志敏,被分到绍兴孙端镇皇甫乡樊浦小学,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同时还为六个班级上着体育课。
“只要国家有需要,分到哪里都可以,教什么都会尽全力。”一心想成为数学老师的姚志敏,对学校的安排毫无怨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帮助孩子成长”,姚志敏还主动接起班主任的活,正式成为“孩子王”。
● 青年时期的姚志敏。
1982年,因工作需要,姚志敏被调到皇甫乡皇甫中学。从小学跨到初中,教六个班的历史和体育,依然没教数学,依然当着班主任。
出于对孩子和教师职业的爱,加上从学校到诸暨姚公埠的家里需要跋山涉水十二多个小时,姚志敏几乎不回家,吃住都在学校,一心扑在工作上。一间6平米的简易宿舍,一张木板床,及一个张四脚不平、坑坑洼洼的书桌,见证了姚志敏初为人师的艰苦与青涩。
两年之后,也就是1984年,姚志敏工作单位再次发生变化,他被调到绍兴棠棣中学。这次相同的是,还当着班主任、还教着六个班的体育课;不同的是,终于如愿执教数学。1985年,他体育教师的标签被“撕下”,专心教数学,成为两个班的数学老师。
● 姚志敏在绍兴县初二数学主题培训中执教示范课。
1994年,因工作出色,姚志敏被调到绍兴漓渚中学,任教于初三。在当年全县初三学生抽考中,他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县五十多所学校中荣获第一名;1995年重点高中招生考试,再次斩获全县数学单科第一名。同时,他与其他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学科总成绩也荣获全县第一名,有54名学生考上鲁迅中学。1997年,他指导的两名学生汤俊翡和沈松良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山区中学取得如此成绩,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
扎根山区16年,姚志敏一直担任班主任,做学生的知心人。他建立班级“周记文化”,十几年如一日,认真点评学生的每一篇周记,借机了解学生的世界,并对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给予意见;他每学期都主动结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补习功课,并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努力帮他们自我提升;有些学生不想读书,他翻山越岭去做思想工作,看到学生窘迫的家境,临走之际总是悄悄放下自己微薄的薪水……
● 姚志敏被评为“绍兴县首届名师”。
“温暖、亲切,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若干年后,当初的学生俞利军、潘琼英、傅宇静等依然记得当年这位年轻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的模样,依然记得他利用个人时间为他们辅导功课时的温情厚意,依然记得他竭力帮他们走出大山的谆谆善诱。
24载投身教研 一意培养好老师
“一名好的老师,只能影响一两个班级的孩子;但一名好的教研员,能影响整个市县区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又能影响几百个班级的孩子。”
1997年,姚志敏告别初中,调到绍兴教育局教研室,任初中数学教研员,开始由培育好学生转向培养好老师。
● 姚志敏在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作首场专家点评。
“以前我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现在我希望成为老师心中的好教研员。”姚志敏暗自立志。
时常上台执教公开课,给年轻教师以示范;走遍区内每所初中,给予数学老师尤其是年轻数学教师面对面指导;带领大家积极开发和共享优秀教学资源……24年来,姚志敏足迹踏遍了区内每一所初中,所有数学教师都接受过他的指导,年平均听课达100多节。
“20多年前的夏天,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遇到的第一位良师益友就是姚老师。”绍兴柯桥区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虞青称姚志敏是她“职业的引路人”。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二上午,新学期刚开学,姚志敏便来学校蹲点调研,听了她的数学课后,拿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对其课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点评,并一一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 姚志敏送教柯桥区蓝天民工子弟学校。
与虞青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现在柯岩中学任教的数学老师蒋南庆。2004年,入职绍兴县杨迅桥实验学校不到一个月,姚志敏就来听课了。“虽然紧张忐忑,但课后得到了姚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蒋南庆很是开心。可这一“得意”没持续多久,“教学核心思想解释不到位,教学设计拖沓……”蒋南庆回忆,姚志敏第二次来听课“没留情面”“被批惨了”。和马边那位年轻老师一样,蒋南庆没有被“姚志敏的严厉”击倒,而是进行了深刻反思,深刻理解“教无止境”的同时,开始追求每堂课的精益求精。
在姚志敏的指导与引领下,绍兴柯桥当地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观摩课一等奖,全国优质课二等奖,部级优课,省优质课一等奖,省教坛新秀,市教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各级荣誉纷至沓来。
● 姚志敏在绍兴县初中数学“研训合一”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活动中作专题发言。
为更好促进教师成长,姚志敏在县区内领衔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集体备课-试教修改-上课示范-课后反思-互动点评-专家点评-每位教师返校再次上课(行为跟紧)-校级层现再反思研讨-撰写课例(或案例)分析报告,让全体教师亲身参与“研训”,真正把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三者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由于成效显著,该成果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
40稔躬耕教坛 寻求最大公约数
在山区学校,面对艰苦薄弱的条件、基础各异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科间的参差不齐,作为班主任,姚志敏努力寻求其中的最大公约数。
在县教研室,面对区域内学校的差异,教学效率的不一,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及专业发展需求的不同,作为教研员,姚志敏努力寻求其中的最大公约数。
● 姚志敏在绍兴县“初三数学模块复习与专题复习”研讨活动中作专题报告。
“一个好的教研员,一定要公正严明,一定要有利他之心,更要有好的学识。”成为教研员后的姚志敏,也在寻求自身的最大公约数。他开始大量阅读与数学相关的书籍杂志,《教育与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数学通报》……成为他的“枕边宝”“心头肉”。手不释卷的他,还经常到一线上课,因为他深知: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姚老师在勾股定理再发现的过程中,把观察时间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把发现的过程给学生,把抽象概括机会给学生,把总结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乐趣。”听完姚志敏执教的“勾股定理再发现”,当时的浙江省教研室许芬英教研员认为,姚志敏在课上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二十多名同学主动展示、发言,课堂上处处飘荡着学生成长的气息。
之后,姚志敏根据执教课例撰成《勾股定理的再发现:一堂教学研究课几个片段的教学与评析》一文,发表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类似的论文、课例,姚志敏发表了近50篇,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姚志敏领雁工程青年名师班赴绍兴县夏履桥镇山区中学送教。
“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姚志敏把书中所学化为己用,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照进初中数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及教师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其成果荣获绍兴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绍兴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首届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还被确定为“绍兴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市推广。
面对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的差距,成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姚志敏也在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希望所有的孩子能共享优质教育。他积极参与省内外各地的公益送教,足迹遍布新疆、甘肃、青海、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百余个地区。绍兴名师王宝金至今还记得12年前,姚志敏带他去磐安送教,“反复强调,反复沟通,反复设计,反复打磨”,在恩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走上讲台,呈现了一堂精彩好课。
● 姚志敏带领绍兴县初中数学名师赴王坛山区中学送教。
“送教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把柯桥的优秀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推广出去,提升绍兴教育在全省甚至全国的知名度。”2016年,姚志敏成立网络名师工作室,汇聚大量优秀的一线试题、课件、案例、教学设计等,并组织网上教研活动50余场,日均访问量达上千人次;2018年,“姚志敏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他的团队坚持每天发布各类专题类拓展类数学学习微课,目前已有18多万粉丝,最高一天点击量达到30000人次。姚志敏用这样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好的经验、方法和资源。
● 姚志敏在附属学校与老师们座谈。
● 老男孩姚志敏。
如今,作为浙师大教育集团专职专家,姚志敏的“绍普”依然被我们的附属初中所喜爱;非绍兴籍教师第一次听他的“绍普”依然会对自己的听力产生怀疑;很多教师、很多学校依然喜欢“追”他的“绍普”。“绍普”的魅力何在?
可能,因为“不太标准”,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听不太清的要带着揣摩和思考,结合他的前后表达来“判断”、来“填词”。听姚志敏的发言,你无法走神,一场听罢,才猛然发现,他讲得直接而痛快,见血又见肉,丰富而饱满。于是乎,你就莫名其妙地爱上了直言多多、良言满满的“绍普”。
也许,这就是答案。也许,这不是答案的全部。
毕竟,当你面对讲堂上一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则提语速,语速不足则手舞之,手舞不足则足蹈之”的年逾花甲的、耿直而睿智的老男孩,你很难不去喜爱,不是吗?
(感谢蒋南庆、虞青等老师的帮助,让稿件得以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