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范 | 钱金明:我要做的,就是把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
“教师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我们是会懒惰的。怎么办?必须给些压力,把潜能‘逼’出来。”
“优秀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对孩子不要吝啬任何赞美之词。”
“校园显眼的位置上要打造自己的特色,要让师生抬头看到学校的文化。”
……
这是钱金明的“口头禅”,无论是上课讲座,还是点评分享,抑或聊天交流,他大都“带着”,而且百说不倦。
● 钱金明在课堂教学。
相熟的同事、课上的青年教师、自己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经常被这些“口头禅”洗礼。大家不仅没有丝毫厌烦,反而听不到还感觉不习惯。
“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主题,钱老师总能要言不烦,深中肯綮,也总能把‘口头禅’巧妙地嵌入进去,予人以启发。”浙派名师培养对象、钱金明名师工作室成员、杭州滨和小学校长余化龙说。
当然,百听不厌的背后,更多的是因钱金明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深知,在百说不倦之下,藏着一颗对学生、对青年教师热切而滚烫的心。
如今,这颗炽热的心伴着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已然走过了48个年头。
毕业后立下“成为好老师”的常志
1976年钱金明从师范毕业后,走上了教师岗位。
当时他想:教书如行医,行医稍有不慎,会给病人带来痛苦;教书如有疏忽,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当成毕生的事业,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来到丁桥镇诸桥中学,面对“缺这少那”的办公环境,钱金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自己订阅教育教师杂志,了解当时的前沿教法;打造黑板报文化,利用休息时间把知识做成黑板报,供学生学习;农忙、节假日也闲不住,刻苦钻研教材、义务辅导学生……
● 钱金明给学生上课。
1986年钱金明转战海宁二中,执教生物及职高专业课。那段日子,他带领学生在学校的实践基地里种果树、栽培食用菌,有时为了找到好的思路和方法,会一个晚上“泡在基地里”研究;为了提升职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他多次带领学生深入专业基地,参观柑桔与桃树园,听取果树专家的直接栽培经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培养出一批农业示范专业户。
“凌晨5点踩着‘二八大杠’出发,从硖石县城到袁花镇的路是漫长的。”钱金明回忆,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家与学校之间穿梭,是一段辛苦并快乐的日子。家的这头是孩子,学校的那头是学生,都是我时刻挂念的人,每天骑行约三个小时,“身体虽累但心里有劲”。
1990年,钱金明调入硖石镇第一小学,成为自然课老师。又是从零开始,钱金明再次迎难而上。他研究学生、钻研教材、专心备课、设计教案……任教四、五、六三个年级,面对不同学龄的学生、不同阶段的教材,钱金明几乎每晚都要备课到12点。他说,只有对自己狠一点,对别人多宽容,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
不仅要教小学生,他还受委托义务辅导5名想报考浙农技师专的学生。平时没有时间,就把周末都用起来。“那时孩子刚会走路,每周末都把他带到办公室,边照顾孩子边为他们辅导。”钱金明说,最让他欣慰的是,他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最后有2名学生被顺利录取。
● 钱金明与朱小曼、刘力教授在海宁指导省首届小学科学领雁班教学。
1993年,钱金明调入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我从教师转变为研训员(教研员),这一新的角色赋予我新的使命,也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钱金明深知,作为进修学校的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引领者,又是教师专业成长互助、合作与反思的伙伴,一定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开拓创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引入学校和课堂,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指导的结合,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策略。
“成为一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并不是我比别人聪明或高明,而是因为成为一名好老师这一简单、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从未改变,时刻激励着我前行。”钱金明说,自己先后在初中任教数学、高中任教生物、小学任教自然常识,到进修学校又任教幼儿卫生学,从事工作和学科都发生了变化,但无论在何地、何校,担任何工作,都干一行爱一行。
常志好立,但难在坚持,钱金明做到了。
成长需要去找一条合适的“线”
如何丰富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让自己在讲台上实现质的成长?这是青年教师经常向他请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一个个活动如同一颗颗‘珍珠’,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一条合适的‘线’,把‘珍珠’串成‘项链’,让课堂教学闪亮生辉。”钱金明说,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找寻这条“线”的过程。
钱金明认为,找这条“线”的途中要做好三件事:模仿、积累和创新。“参加师范实习时,我就尝试模仿导师的样板课,并与导师常探讨、常交流,争取尽可能多的指导。”钱金明说,刚刚参加工作那会更是求知若渴,千方百计找资料,认认真真读教参,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不停地捶打磨练自己。
“捶打完自己还不够,还要在实践中积累,把模仿的内化成自己的。”钱金明回忆,每次上完课后都会进行反思,重新整理教案,撰写教学案例。仅在硖石镇第一小学执教自然常识的那两年,自己就整理出20多份教案,公开发表了3篇论文。
● 钱金明在省小学科学新生代课堂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点评。
“在讲台上,单靠模仿和积累肯定走不远。”钱金明最看重的还是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形成自己“引导学生自行探求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教学特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说说,耳朵听听,还要真正去做,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和实践,并往复不断,并通过撰写心得、日志、案例等进一步找寻教学中最优的自己。”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钱金明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为了使教学活动达成“1+1﹥2”的价值,钱金明带领大家从学问逻辑、认知逻辑及单元结构的角度寻找课堂教学的主线,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综观当前的科学史教学,教师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简单呈现,把科技实物或者思想简单孤立地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探究科技实物的原理及科学思想的价值,缺少对二者演变史和发展史的诠释;二是过度讲解,在课堂上过度讲解科技实物演变史和科学思想发展史,忽视了科学课堂的探究性……”这是浙师大附小科学教师邵璐与钱金明合作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同时,这也是钱金明屡屡提及的涉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条重要的“线”:重视科研,让科研反哺教学。
● 钱金明在省小学科学学术年会上作专题发言。
小学教师教好书就行,做科研有何用,再说也做不出什么成果。“不少小学教师有这样的心态。”钱金明认为,教学经验需要“量的变化”,更需要“质的飞跃”,催化剂就是“研究力”。写论文、做课题就是提升“研究力”的关键。我们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在一定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或案例作为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探究实践,会收获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的成果。
“如今的钱老师已不需要用上课、论文、课题等证明自己,但他依然穿梭于课堂,笔耕于书房。”邵璐告诉笔者,从钱老师身上他汲取了成长的动力,找到了那条适合自己的“线”。看到后浪高过前浪,是件开心的事
“这个月表扬学员有:附属海宁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朱依凤、浙师大附小方媛、金华环城二小张芳芳,三位老师有论文发表,浙师大附小方媛老师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其他老师加油……”
“课堂上一定要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大的空间和足够宽裕的时间。”钱金明听完浙师大附属小学潘红影执教了“各种形式的能量”的课后嘱咐她说。
“与上次执教相比,此次上得更流畅、更舒展、更充实了。”肯定潘红影进步的同时,钱金明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巧借经验和已学知识激活课堂,同时强化原有知识;深耕教材、读懂教材,掌握每一阶段课程各有的要求和特点,切忌过度演绎教材和过快推进内容;努力为课堂搭建一个可供聚焦和探究问题的支架,把学生“卷”进来。
“鼓励‘后浪’,扶持‘后浪’,助推‘后浪’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钱金明不知疲倦地奔跑于附属学校、不厌其烦地叮嘱学校师生背后,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说,看到后浪高过前浪,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 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与学员合影。
● 钱金明在省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
因此,无论在附属学校青年教师交流培养会上,还是名师培育工程项目里,抑或名优骨干教师专题培训上,你都能看到风采奕奕、侃侃而谈的他。
“不仅有条理和逻辑,还有实实在在可操作的内容。”在附属绍兴镜湖小学首届名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成立仪式上,校长金海江听完钱金明的介绍,有感而发。当日,钱金明不仅为大家解读了区县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育工程方案,提出营造适度竞争的学校文化,分层培育,还帮助不同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我非常荣幸成为名优骨干教师团队的一员。”学校青年教师柳青作为成员代表发言时说,希望在钱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教学育人水平,为成为名师而努力。
其实,从1993年开始,钱金明就开始思考如何助力“后浪”。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他在专题培训上探索了一条“自学、反思、交流、引领、提升、迁移”培训模式。对骨干教师培训设计了“理论·实践·反思”三大板块研修计划,提出了“由问题定专题,学理论勤反思,多互助及引领,重提升善迁移”培训流程,积极推行“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教师培训方式。
● 钱金明在指导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 钱金明与工作室成员交流。
“要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和人格,依据并发展教师的兴趣,提升教师探研水平。”钱金明表示,要突出以教师的经验、反省、体悟为媒介的自我发展过程,注重教师自“修”而后“进”。钱金明始终相信,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理性的反思,因此,他鼓励和强调个体的自我努力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乎自己所处教育情境的决策和行动,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一大批青年教师就是在钱金明的引领或指导脱颖而出,其中就有小学科学“国家万人名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姚伟国。在为姚伟国所著的《儿童立场:科学启蒙教育的校本化实践》写序时,钱金明写道: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过程,我们会碰到许许多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在一定时期选择适合自己有价值的一个个问题作为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以至解决这一问题。
● 钱金明在小学科学基于探究实践的交流研讨中作总结。(王小民 摄)
钱金明还有一句比较“高大上”的口头禅:教育是一种爱,真心的付出,才能换来桃李芬芳;教育是一种等待,只有不倦的追求,才能做出品牌,让他人牢记自己。
一直以来,他努力把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寻找、筛选、打磨、排列、找“线”、穿线、调整、完善……其中伴随着各种酸甜苦辣,但‘项链”在阳光下闪耀的时候,是开心的,是幸福的。”钱金明说。
有青年教师问他从教40余年从未动摇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无他,唯爱与责任尔。
(感谢钱金明老师提供的图文等材料,让稿件得以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