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附小架擂台,6所附属学校教师登台“比武”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附属学校的老师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年轻老师搭建成长平台,发挥团队协作功能、合作意识,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从课堂呈现来看,老师们成长迅速,相信在教育集团大家庭的交流学习中会发展更快。”
教育集团专家、省特级教师邱月亮在浙师大附属学校第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总结道。
● 评比活动现场。
12月12日,在邱月亮牵头组织下,浙师大附属学校第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浙师大附小举行。教育集团负责人沈夏林,教育集团首席专家张振新,省特级教师郎建胜、蒋依宝、戴银杏,浙师大附小校长施彦文等出席活动。浙师大附属学校小学段数学教师代表,浙师大附小婺城区教共体、联谊学校安徽淮北市杜集区第一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线上线下近100人参加活动。
● 沈夏林讲话。
沈夏林代表浙师大教育集团对此次比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邱月亮老师的精心策划及浙师大附小的鼎力承办表示感谢。他指出,从活动安排来看,此次比赛体现了经济创新的特点,参与面广,涵盖众多附属学校,流程设计严谨。从第一届比赛情况看,这样的教学比武很好地实现了促进学科建设和校际交流的初衷。沈夏林表示,教育集团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构建独具特色的交流平台,提升比赛的品质与价值。同时他建议参赛老师将比赛内容转化为主题、项目等继续进行研究,将教学和科研并行发展。最后,沈夏林预祝选手们取得佳绩。
● 施彦文讲话。
施彦文对线上线下到来的老师们表示欢迎,对承办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比武活动表示荣幸。他提到,此次教学评比含金量颇高,经过层层筛选才迎来决赛,希望诸位选手能在比赛中展现各自的风采,在展示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施彦文简要介绍了浙师大附小的发展情况,学校通过品牌建设提升整体水平,且依托浙师大及教育集团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老师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努力且茁壮成长,学校得以快速发展。最后,他预祝此次评比活动圆满成功。
此次现场评比,来自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附属海宁市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附属慈溪实验学校、附属秀洲实验学校、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浙师大附小等6所学校的选手入围,围绕“观察物体(三)”一课展开同课异构。
● 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陈南希进行课堂展示。
“几何体家族有个特殊的爱好,都喜欢穿墙而过。” “想象一下,他分别穿过这三面墙后,在墙上留下的图形会是怎样的呢?”陈南希在课堂导入前给同学们演示了几何体的“穿墙游戏”,引出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
“这样的引入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郎建胜点评道。
陈南希从一个面、两个面,再到三个面,逐步深入,让孩子理解三维与二维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动手操作,分享交流,让孩子发现多样的“搭法”。郎建胜说,这样引导孩子对空间关系的理解逐步深入,思路非常清晰,且过程中重视引导孩子对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体验感悟,层层深入,学生积极主动,课堂呈现效果好。
● 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徐婷婷进行课堂展示。
“从三个角度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你看到的分别是怎样的呢?”徐婷婷以复习引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揭示主题。
通过设置多任务,从一个面入手,体会摆法的多样性;从两个面入手,调整所搭的立体图形,体验摆法范围的缩小;从三个面入手,基本确定所搭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时按照观察、想象、操作、检验的步骤,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与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还原立体图形的一般思路。
“学习材料的准备和使用是非常充分的,体现了结构化的特点。”蒋依宝表示,课堂注重问题的设计,任务的驱动,在出示学习材料之后都进一步提出驱动性的问题,把学生“卷”到问题解决中。
● 附属慈溪实验学校徐佳颖进行课堂展示。
徐佳颖以一段“YES和NO”雕塑作品的视频,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关注孩子的情感线,创设了一个灵动的场景”戴银杏对此给予肯定。
“你是怎么想的,怎么摆的这么快?” “如果现在给你两个面,看看符合要求最少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呢?” “你觉得从哪个面考虑能更快还原立体图形?”
徐佳颖接连抛出一个个问题,为的是把学生充分卷入课堂。立足单元视域下,整合教学材料,教学内容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受体的多样性,感悟体的被制约,体会体的确定性。
● 附属秀洲实验学校黄燕进行课堂展示。
“你根据一个面去摆的时候,在后面又添加了那么多个正方体,为什么从正面看的形状是不变的呢?”在学生上台摆好立方体后,黄燕提出了追问。
“这是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郎建胜说,这个细节的追问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生很快就想明白了后面的立方体是被前面的挡住了,这一过程就体现了空间图形之间的遮挡关系。”
黄燕设计了不同环节,沿着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进阶式培养展开,推动学生由二维平面想象三维立体图形,实现二维和三维的互相转换。
“你根据正面、左面还不能确定,那该怎么办?” “你再给我一个面”
“好,再给你一个后面”
“依然不能确定” “为什么不能确定?”
“通过这么一个认知冲突的问题创设,让学生搞明白对一个空间图形形状的确定,需要三视图,且这个三视图不是任意的三个面,而是特定的三个面。”郎建胜点评道。
● 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余禄秀进行课堂展示。
“同一幅画,怎么会看出来两种结果?”
“因为他们看的位置不一样。”
余禄秀设计了课前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全面观察的必要性。紧紧围绕教材例题,设计了小组动手操作任务。蒋依宝在点评中提到,课堂充分考虑了教材的体系编排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还可以怎样摆?”在一组同学上台展示后,余禄秀引导学生观察、判断、思考其他摆法,紧接着邀请不同小组上台展示。通过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最后共同小结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的规律。
● 浙师大附小李宝宝进行课堂展示。
“搭好了吗?”“非常好”“遇到什么问题了嘛?”
在小组任务过程中,李宝宝穿梭在学生中间,俯身低头小声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手持手机实时将学生作品投屏展示。正如蒋依宝所说,“老师们都非常主动地去收集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作品,当作继续开发的素材放到课堂里面。”
“哒哒哒哒......”同学们一遍遍的摆放立方体积木,热烈大声讨论,你争我抢把积木堆叠起来。
“仅在一个环节,老师留给学生足足6分钟时间去动手操作,让孩子充分的去感受空间观念。”戴银杏在点评时指出,课堂重视学科的实践,体现做中学。
● 郎建胜作点评。
“数学知识的本质通常不体现在现象上,而体现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上。”郎建胜在点评中指出,当老师去追问数学结论背后的原因和道理的时候,通常就揭示了数学知识的本质。
他表示,“观察物体”这节课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非常好的素材和载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空间观念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操作是重要的,但只是一种验证的手段,而想象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们要去思考探究“如何让想象这个环节能够更有效一点”。对于“为什么先看俯视图更容易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这个问题,郎建胜认为,仅仅给出结果是不够的,老师要在课堂中将背后的道理揭示出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表达会更加清楚。此外,老师们在总结用三视图基本能确定立体图形后,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立体图形是用三视图都确定不了的?”这种延伸探究是有挑战的,也是有意义的。
● 蒋依宝作点评。
“研究空间形式,发展空间观念,增强空间想象力。”蒋依宝从学习素材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他强调,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操作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操作、去验证;教学过程要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
● 戴银杏作点评。
“从二维到三维的逆向还原,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困难的。”戴银杏指出,老师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深度思考,挖掘方法,怎么来借助想象,借助推理,更要借助具体的操作来还原,从而培养孩子的逆向思考和空间观念。
“教了等于学了嘛?””课件越多效果越好嘛?”“课堂是重在育知还是育人?”戴银杏就这三个问题和老师们一起做了探讨,启发老师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 邱月亮作总结。
“感谢集团领导的重视与关心,感谢承办学校浙师大附小的组织准备,感谢所有附属学校、老师的积极参与,感谢在座专家和大众评委的辛勤工作,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人,邱月亮表达了内心的感谢。
邱月亮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附属学校众多老师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现场直播方式让更多老师参与交流;为年轻老师搭建成长平台;强调团队力量;以比赛为载体,获得专家指导,促进老师成长。
● 张振新给选手颁发证书。
经过一天的角逐,此次比武评出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其中附属秀洲实验学校的黄燕、附属海宁市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徐婷婷、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的陈南希等三位老师获得一等奖;附属慈溪实验学校的徐佳颖、浙师大附小的李宝宝、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的余禄秀等三位老师获得二等奖。
● 合影留念。
据了解,赛前,教育集团组织了5名专家,以匿名方式对参赛学校的教学设计进行线上评分。进入决赛的选手随机确认上课次序,现场评比设置了专家评审和大众评审,决赛成绩按照比例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