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我们的事业 | 浙师教育集团探索打造合作办学新样板
“正式种植前,要把草除干净,这样就不会有杂草与郁金香争夺营养了”“施下去的肥料要与土地搅拌均匀,不然会烧根”……在禾丰农场内,浙师大杨莉博士反复提醒着孩子们。
这一幕,发生在浙师大附属星澜中学校本课程课程“禾丰农场”上。“起初,面对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郁金香和风信子种球,同学们还有些不知所措”,但在杨莉的手把手指导下,大家很快就掌握了种植方法。在杨莉看来,同学们不仅对劳动充满兴趣,还很有经验,从施肥、起垄到种植、浇水,都做得有模有样。
“11位博士在学校开设了11门课程,不仅有‘科学探索营’‘3D打印’‘无人机实践’等科技创新类课程,还有‘创意智造’‘英语趣配音’‘寻宋记’‘禾丰农场’‘健美瑜伽’等人文体育类课程,深受师生欢迎和喜爱。”附属星澜中学校长郑明华说,在教育集团的支持下,“博士进课堂”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四次,极大激发了星澜学子对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审美水平,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素养,是学校“努力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生动实践。
在教育集团的助力下,附属星澜中学自2022年挂牌成立以来取得快速发展。学校教学及学业质量进入拱墅区第一层次学校行列;30余名老师荣获“省中小学首届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教师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0余项;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70余项;学校也获得“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杭州市绿色学校”等荣誉。
“打造浙师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品牌,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教育集团负责人沈夏林说,集团通过统筹资源,多维驱动,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的教育合作,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集中攻关,打造了具有浙师特色的优质教育产品和项目,并形成了高校教育专家和中小学学科专家相融合的专业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浙师大合作办学做得实、有办法、效果好”的口碑。如今,许多附属学校都已成为当地名校,充分彰显了我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浙师力量。
专业聚力 引领办学质量提升
在浙江省教育厅公示的2024年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结果中,附属瑞安初级中学卓玲丽,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何燕华,附属海宁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祝烨烨、吕小燕等4位老师的课例入选。
“经过集团专家的专业引领,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成长加快。”这是合作办学以来,多所学校的真实反馈。附属学校老师们获得省级精品课只是众多“成长”中的一点,专家对学校的引领不止于此。
“逻辑思维的学习,不仅限于本单元的学习,在单元之外,也要随时随地进行开发和教学。”在附属瑞安高级中学开展的“语文的逻辑▪逻辑的语文”专题研讨活动上,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副校长季丰作主题讲座:“逻辑的力量”单元之外,活动吸引了杭州、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等7个地级市的5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
在附属瑞安高级中学和附属兰溪实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各学科教研活动在教育集团高中部专职专家朱昌元、刘晓、陈报南等牵头下举办了很多。附属瑞安高级中学校长陈晓勇和附属兰溪实验高中党委书记蒋志明均表示,在教育集团专家团队的大力指导下,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知识与能力,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在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学术节上,省特级教师郑瑄开设“关于教学的感知与感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省思”专题讲座,围绕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为教师们解读“立德树人”的内涵。
不仅如此,教育集团初中部专职专家姚志敏、诸才章、臧文彧、邢乐耘等经常携各自高徒赴各附属初中,通过名师示范课、同课异构、说课评课、学术讲座等形式助力点燃学校教学与学术双引擎。“集团选派的专家立足教学科研一线,经验丰富,学养深厚,上课精彩,深受师生欢迎。”各附属初中均表示,教育集团的支持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助力颇大。
“课堂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不要急于推进,只想着完成之前设计的教学任务。”在浙师大附属干窑小学的一堂“特殊”数学课上,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金勤正在为年轻老师们现场“改课”。
现场改课、教学比武、说课比赛……在各个附属小学轮番上演,教育集团小学部专职专家钱金明、邱月亮经常携相关专家奔跑于各校。各附属小学均表示,专家的助力极大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推动了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这里,大家将开启教师职业生涯第一站,相信经过此次的研习交流,大家会对教育、教学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2024年4月8日,教育集团驻校专家林新事带领宁波高新区17名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婺州外国语学校“跟师学艺”,帮助新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拓宽教育视野,加快自身的成长。
“学校办校起点高,小班化教学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年轻且优秀,师生比例良好,校园环境与设施优良,校园文化建设具备潜力。”2024年10月16日,在调研附属白桥溪谷小学时,集团学校发展部专职专家曾平飞、江旭峰依据学校SWOT分析报告分析优势、机遇,并提出帮助学校发展的具体策略等。
在附属慈溪实验学校,曾平飞邀请“火星叔叔”郑永春等科普专家来校,为小朋友们开展“如何科学地寻找外星人”等科学讲座,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给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这也是他基于学校发展视角,提高指导有效性的一个实践。江旭峰除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外,还组附属学校赴深圳等地开展教育考察,通过交流互鉴、相互学习促进附属学校高质量发展。刚加盟集团不久的专家王洪,希望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为附属学校学科发展、教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动力。
科研着力 带动学校师生成长
今年2月19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布,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陈佳美、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屏中学)陈昌吉、附属慈溪实验学校徐良明、附属海宁第五中学教育集团毛新德、浙师大附属小学施彦文等5位教师的课题成功获得立项。
“仅2024年,我们就完成科研指导1180项,指导对象1008人次。”教育集团分管负责人杨平介绍,集团不断释放专家智慧与力量,助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让教育科研成为推进附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高水平的付出必然会有高质量的回报。
浙师大“活教育”基地崧厦街道中心小学校长夏伍华撰写的论文《批注策略教学的价值与实施路径》,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浙师大附属小学邵璐老师与集团专家钱金明合作撰写的论文《寓理于史以史促思——<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为例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素质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
浙师大“活教育”基地崧厦街道中心小学姜丽凤老师撰写的论文《“联结+批注”多阅读策略教学的一次尝试——以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例》在《北大语文论丛》刊发。
浙师大附属星澜中学英语教师费晓岚的论文《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发,这是她近三年来第二次在该刊上发表论文。
浙师大附属小学项雪寒老师更是五个月内在《语文建设》《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4篇论文。
……
“我们可以将一线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成‘课题’,从‘实践’‘热点’‘学习’‘他人’‘成果’等五个维度提炼科研成果。”省特级教师费岭峰受集团之邀为各附属学校名师培育队伍作讲座时,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传授了其中的“秘诀”,希望老师们敢于实践、不怕困难,确定研究方向后,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做。
“如何将内部管理与外部资源相结合,并发挥出最大效力,是每所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育集团召开的2024年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会议,集团专职专家蔡志良则站在附属学校的整体视角上,希望各校根据自身特点思考内部教科研工作管理,努力做到科研日常化,教学科研化,将科研落实到教学管理中去,带着科研的眼光看教学。
“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要立足实际教学问题,扎根实践,合理认识科研发展价值和意义。”会上,集团专职专家林文伟也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希望各附属学校要善于借势、借力、借智,学会使用浙师大平台和学术资源优势;向内借用教师自身科研能动力,向外借用各方资源;善于借用本地教科室专家智慧,从而让科研更好地反哺教学,带动学校师生共同成长。
项目发力 赋能特色品牌打造
“改变就是优秀,进步就是优秀,坚持就是优秀。”“我们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在标准化框架下,大家可以根据校情、学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优化方案。”……
这是2024年10月11日,在附属织里实验中学举行的精准提质联合教研活动上,集团专家朱竞丰为各校进行点评和分享,活动吸引了广东、新疆、贵州等兄弟省份的教育同行前来观摩。集团专家程颢曾经参与其中学习多年,现被委派到附属织里实验中学任副校长,其中任务之一就是落实精准提质工作。类似聚焦“精准提质”的大型活动,集团仅2024年就举办了19场,有6000多人次参加,效果显著,得到大家交口称赞。
“浙师大附属小学教师项雪寒从文本对比切入,引导学生像编者一样思考,让学生从题目、文体、内容、主题、段落、句子等多维度来推敲,体现了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在绍兴上虞崧厦街道中心小学的读写教室中心,最吸人眼球的当属浙江省特级教师陈红梅团队研发的读写工具,比如,卡牌、魔法手、故事盲盒、词语毛毛虫、选择跷跷板、识字翻翻书、棒棒卡、批注专列等,引来与会代表纷纷围观。”
这是2024年5月1日的《中国教师报》对“读写教室”的报道。当时,第四届“读写教室”研讨会正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开展。研讨会围绕“基于阅读策略链的显性教学”这一主题,聚焦“主题图书教室”建设、主题读写课程开发、多阅读策略链的运用、最新学习科学成果的运用等方面,展现各地“读写教室”研究的实践样式。
“读写教室”项目研究与倡导者、浙江师范大学王国均认为,“读写教室”具有非凡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它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文学科的本质,进一步认识语文教育和教学的目的、意义、方式与过程,进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
而力推这一项目、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品牌项目的教育集团首席专家张振新教授十分赞成王国均的观点,张振新也认为,“读写教室”可能描绘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新图景,让师生在其中紧紧拥抱“全读写生活”,分享自我发现的乐趣,追逐自我实现的理想。仅在衢州市白云学校,读写教师团队就取得累累硕果:“读写教室”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7篇系列教学研究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团队成员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人、市名师1人、市区教坛新秀各1人。
如今,“读写教室”研究已站稳脚跟,已有杭州市天长小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宁波市蓝青小学、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中心小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温州市永嘉县实验小学等力量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并且辐射到北京、青海等多地。
当然,集团不止这一个成熟的项目,在各附属小学推出的“思维诊断与教学改进”项目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数数、进行数的表达、在数线上找数、估数……”“我们尽全力观察、记录、拍摄孩子们思考表达的过程,试图对孩子们的表情、表述、行为等做可感知、甚至可视化的描述……”
在浙师大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溪小学)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展示活动现场,锦溪小学数学教师汪杰在台上分享了“小学数学数感表现性评价实践探索”的成果,引得台下啧啧称赞。
“锦溪小学和汪杰是‘表现性评价’项目的受益者,也是成功者。”该项目的推动者、浙师大郎建胜说,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们付出了很多个人时间,包括假期、周末等,一心扑在项目的研究、论证、实践上。
“在‘教学评’一体化中,‘评’是基础、是关键、也是难点,从‘评’的内容上来讲,我们需要指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测评需要体现过程性,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整合。”2024年12月26日,在金华新世纪学校举办的首届“思维诊断与教学改进”研讨会开幕式上,郎建胜与大家分享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与行为表现——数感、空间观念”。
“除了较为成熟的读写教室、思维诊断与教学改进项目,我们还有精准提质项目。”沈夏林和张振新均表示,集团未来将继续聚焦特色项目开发,将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合作学校全角色指导培训,学生学习习惯、策略、方法和风格研究等方面开创探索,对合作学校的赋能实现从教师专业发展到学生学业提升、学校整体发展的升级。
帮扶用力 助推教育共富发展
“在一周的时间里,专家组深入三所学校,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六门学科,以课堂教学引航、教育科研引领、教育管理跟岗的形式,共听课62节;参与课堂诊断、评课指导18场;指导教师备课、磨课10节;进行专题讲座11场;开设示范课8节,行政跟岗10天次……”
2024年11月,在浙师大对口帮扶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反馈总结会上,教育集团专家团介绍,此次教育帮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亮点突出、参与广泛,得到马边师生的广泛好评。
“浙师大专家团队不远千里,不辞辛劳,从‘鱼米之乡’来到‘山水彝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为马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马边彝族自治县领导对我浙师大“情系民族地区的情怀大爱”表示感谢。
“带领专家团队三赴马边,依然热切而激动。” 沈夏林说,集团高度重视对马边的教育帮扶工作,我们根据马边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受援学校的具体需求,精心选派了来自杭州、宁波、绍兴、嘉兴、金华、丽水等多地的名师组成专家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
之所以是“三赴”,因为在2023年12月、2024年4月,集团已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过一周的教研帮扶活动。“现在是马边最冷的时节,但此刻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暖意。”当时听完专家们的反馈,马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长黄俊峰动情地说。专家们深入教研一线,听课、评课、辅导、交流、分享、诊断、报告、讲座……工作强度之大、工作热情之高、工作标准之严,诊断问题之准,提出建议之好,让大家领略了名师风采。
“马边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如同火热的气温一样高涨,有的老师中暑后晚上去输液、白天依然坚持上课;专家讲座无一缺席,听完各类专家的课,大家都感觉意犹未尽,有的老师感动的泪洒课堂,有的冲上前去邀请专家一定要前往马边送教。”2024年7月,为期14天的四川马边骨干教师与中层管理干部在我校的研修结束后,浙师大继教处处长钱旭升在结业典礼上非常感动,他对集团不遗余力地真情帮扶表示感谢。
对教育的帮扶不仅只在马边。2023年10月,集团组织专家团队,跨越4600多公里,赶赴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温宿县,开展“送教西部行 名师进校园”公益活动,问诊中学课堂,让师生们“流连忘返”;结对武义大田乡古竹小学,支持学校课堂教学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定期组织专家赴柯城、江山、仙居等山区开展送教活动。
“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浙江省教育共富要求,落实学校赋予集团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沈夏林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帮扶马边,送教阿克苏,专家下乡,名师上课,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集团助力教育共富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