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学院:聚焦新教材:宁波市初中数学新教材使用专题研训活动在这所学校举行
3月12日,2025年宁波市初中数学新教材使用专题研训活动在浙师大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隆重举行。宁波市教研员杨一丽,宁波高新区教研员邹锦丽,余姚市教研员沙红颖,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傅瑞琦老师,嘉兴市秀洲区研训中心高琴老师,以及宁波市各初中的七年级数学教师代表共3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初中数学新教材的使用。
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书记、校长陈佳美致欢迎辞。
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的俞涛老师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小结与反思。俞涛引导学生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方程联立,反思方程组的解法,思考消元方法的多样性,从中探寻恒等变形中“好的”形式。同时,学生基于方程组提出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和回顾反思的能力,发展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素养。
余姚市子陵中学世南校区的裘秀琴老师执教七年级下册第四章——4.1因式分解的意义。裘秀琴以电影《哪吒2》的密码问题引入,通过“由数到式,类比探究”“归纳概括,形成概念”等环节,运用类比与转化、数形结合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此外,裘秀琴还融入了数学文化,结合现代AI技术,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邹锦丽以“数学结构化小结设计的思考”为主题,结合学情,重点阐述了结构化的小结课遵循“低起点,缓坡度,启发思考”的设计理念,从“低起点”出发到形成“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形成结构化,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方程(组)的小结课,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结构化知识脉络,掌握解方程的通性通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纳入更大方程体系,整体把握研究路径,感悟数学的本质与力量。
沙红颖以“逆向•联结•生长”为题,深入分析新教材第四单元“因式分解”的内容结构及作业变化。她从目标、问题、创新三个导向出发,精准定位素养进阶,培养学生数式通性的迁移能力。裘秀琴老师以问促思、链式生长为起点,注重单元整体架构,倡导素养立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技术赋能,巧妙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课堂的个性化、互动化和高效化。同时,课堂融入数学史,增添人文色彩,提升课堂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注重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字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傅瑞琦以“突出本质,重视过程,发展素养——以浙教版教材(七下)内容为例”为题开展专题讲座。他结合新教材具体章节,深入剖析教材的大单元结构,阐述了整体教学实践路径。傅瑞琦强调教材背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运用数学素材,加强学生数学观点的形成,并将其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学科知识相联系。他还提到课程总目标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出这些要求在教材内容和要求中均有体现,并进一步探讨了学生的学习困境和背景,以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位置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一线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记录,结合课前检测、课堂观察及课后检测等方式,傅瑞琦详细分析了学生的表现。最后,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及相关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高琴以“悟新·思变:新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主要介绍了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她从教学参考中获取教学建议、确定主题与目标、内容设计、过程指导、活动评价等五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七下综合与实践活动“探寻运动会中可以用方程解决的问题”为例,高琴详细介绍了如何从驱动性问题提炼、任务设计、活动过程、学生参与、教师指导、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项目式学习。同时,她还分享了课题组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中的实践探索,包括阅读材料理解模型、实地勘察测量、优化模型等步骤,以及如何通过一堂课进行微项目式学习的创新与延伸。
杨一丽从新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修订出发,详细解读了浙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编写特色和框架体例。她指出,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理念,优化了内容结构和章节顺序,强化了单元整体设计,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与递进性。在教学内容上,新教材进行了增删调整,增加了实践性知识点,突出了“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促进学生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教材版式经过重新设计,更加清晰美观。此外,新教材还加强了问题思考、讨论和归纳环节,倡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与创新意识。杨一丽表示,新教材通过结构优化、内容更新与实践强化,旨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高阶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书院老师韩烨主持活动。
通过此次教材使用专题研训活动,帮助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并从整体视角重新审视新教材的框架体例,近距离感受数学教学和新教材的魅力。参训老师表示,将继续深入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将新教材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和学生成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