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招 | 联合教研 专题展示 集团专家在行动
近日,集团专家、省特级教师朱昌元,陈报南在附属学校分别开展语文、物理学科联合教研活动。
3月17日至19日,物理学科区域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在附属瑞安高级中学举办。省特级教师陈报南,省特级教师、温州市物理教研员余雪妹,以及来自附属兰溪实验高中、附属瑞安高级中学,瑞安中学等学校的20多名高中物理教师参加活动。
● 贾如执教课堂。
● 徐定程执教课堂。
活动期间,附属兰溪实验高中的贾如和瑞安中学的徐定程围绕“功和功率”一课展开精彩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均以“**实验”作为课堂导入,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贾如注重概念辨析,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徐定程则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课堂设计层层递进,展现了不同教学风格的精彩碰撞与融合。
● 陈诗含执教课堂。
附属瑞安高级中学陈诗含执教“气体等温变化”。陈诗含通过“针管封闭气体压缩实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记录数据,在动手实践中验证玻意耳定律;结合气压计与体积刻度的动态分析,引导学生绘制图像、总结规律,将实验现象与理论推导深度融合,使课堂既严谨又生动。
● 胡瑞执教课堂。
萧山二中胡瑞执教“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通过实验探究与模型构建,胡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学微观本质,课堂逻辑清晰,互动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评课环节,老师们畅所欲言,10多名教师轮流上台发言,从不同角度对四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评价,对物理学科教师专业成长,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活动合影留念。
余雪妹结合四节课例,以“思辨点”激活思维,以“实践环”深化理解。她强调,课堂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教师需在情境中埋下认知冲突的种子,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知识,得到课堂结论。同时,余雪妹面向教师作了“智启未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的主题讲座。
“一线教学需始终关注‘以生为本’这一核心要素”,陈报南充分肯定了老师们设计的情景导入、实验导入、实验操作陷阱设置以及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他鼓励教师在常态课中渗透学科育人价值,让物理课堂既有理性之光,亦有生活之美;鼓励青年物理教师成为专业化、研究型的教育者,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月21日,集团专家朱昌元牵头开展的领军人才培育对象“报告文学同课异构”专题展示与研讨活动在浙师大附属金华市第十五中学举行。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及其教研联盟语文组教师,浙师大附属金华市第十五中学及其教研联盟语文组教师,以及浙师大“未来好老师”学员等参加活动。
● 活动现场。
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吴焕,浙师大附属金华市第十五中学韩京文两位老师围绕《青春之光》开展同课异构。
● 韩京文执教课。
韩京文策划了设计“炬火中国 青年志”人物宣传展板的主题活动,围绕文章主人公的事迹引导学生完成展板的内容设计。通过梳理扶贫事迹、聚焦人物形象、传承奋进精神,层层深入,此外,韩京文抓取文中的数据,编写成了诗歌,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加深对人物性格、品质与精神的理解和领悟。
● 吴焕执教课现场。
吴焕以“说中国故事”作为情境主线,设计了“我们说,他们说,少年说”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抓取文章中的数据,从数据中深度挖掘人物形象。通过不同层次的“说”,让学生从表面的事迹了解逐步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内涵。
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附属金华市第十五中学老师代表进行相互评课。
● 吴思睿点评。
浙师大婺州外国语教师吴思睿指出,韩京文老师的课紧紧围绕文章中的“光”,将人物塑造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使其超越了个人形象,成为一种精神的代表。这种对标题的深度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主人公“扶贫轨迹”的图示内容填充,引导学生捕捉人物事迹,这种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清晰且有条理;让学生在文章中搜集“物证、言证、人证”,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知,全面且深刻,能更好地加深人物印象。最后通过主人公精神力量的思考和总结,结合链接材料和示例,让学生尝试拟写人物宣传语,传达价值引领和感悟。
● 姜巧英点评。
金华十五中教师姜巧英指出,吴焕老师创设了“说中国故事”的情境,强调单元导读,明确告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目标与意义,巧妙引导学生圈画关键句,作赏析式的批注,教授学生略读方法。此外,“三个说”环节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教学逐步引向深入。“我们说”引导学生靠近人物;“他们说”则让学生走进人物,深入探究报告文学的创作特点与形成过程;“少年说”环节将视角拉回到学生自身,让学生思考如何展现身边的优秀人物,鼓励他们运用视频、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 “未来好老师”发表听课感悟。
“韩老师抓住小标题和时间词的框架梳理,可以帮助学生非常精准的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我觉得这是一个对阅读非常好的方法指导。”
“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两位老师把文章里的人物形象向学生传达和呈现地非常立体,鲜活,课堂给人感觉很有温度,学生也会随着深度参与。”
“我对于情景设计部分感触颇深,两位老师的设计跟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贴合的,并且让我有了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我自己平时的教学学习启发很大。”
“两位老师围绕教学目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能够让学生们真的做到一课一收获,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两位老师对长篇幅的文章做到了然于心,对学生的回答会给出具体、针对性的反馈,我觉得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反馈。”
“未来好老师”学员逐一分享感悟。
● 朱昌元总结发言。
朱昌元指出,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时代性和文学性,两位授课老师在文本内容梳理和阅读方法指导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将学生带入作品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他认为,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关注作品的语言文学性,引导学生品味和赏析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而不仅仅是关注“写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在领军人才培育方面,朱昌元提出,名师的成长需要“双轮驱动”:一是课堂品质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展示再到区域辐射;二是教学研究与理念提炼,将教学实践中的成果物化并进行推广。他希望,老师们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借助教学与教研的紧密结合,在不同层级和区域内成长为领军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