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海宁聆涛初级初中:浙师大教育集团专家邢乐耘莅临聆涛初中指导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专业素养,扎实推进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落地。3月20日,浙师大教育集团专家邢乐耘老师莅临浙师大附属海宁市聆涛初级中学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本次活动分为教师课堂展示、说课与评课以及专家微讲座三个环节。
01教师课堂展示
第一节是由范晓菁老师执教的《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一课,她从《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导入,带领学生领略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同时,她通过设置情境活动——制作广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是顾焱烽老师执教的《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他将本课分为科技与文化两个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知道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深刻感悟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02说课与评课
研讨活动伊始,两位教师从课堂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后反思这两方面进行了说课。
范晓菁老师的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特点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和完成的标志”,因此在设计第12课时,围绕学习重难点,以设计广告为线索,设置了4个任务,让学生探索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表现,最后通过总结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人口分布,发现南方经济已经超越了北方,标志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导入部分虽然运用了《清明上河图》,但由于针对性不强,部分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到宋代市井的繁华景象。教师应更加注重学情分析,选择更清晰、更具代表性的历史图像,并辅以简洁明了的讲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其次,本节课在解决“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一重点问题时,引用了较多的图片和史料,虽然内容丰富,但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导致课堂节奏略显拖沓。今后在材料选择上,应更加注重针对性,选择最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材料,并进行精炼的讲解,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本节课主要通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布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难点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前代经济发展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更全面地突破这一难点。
顾焱烽老师的教学反思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又一个开放与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科技与文化成就发展的顶峰之一。本课介绍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科技与文化成就。科技方面侧重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文学方面,学生由于过去的学习积累,对宋词,元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对没有那么陌生。因此,侧重通过材料的研读,使同学们理解难度较大的理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多方面让学生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本课由于内容过多,而且相互的关联性比较小,因此在内容的承接上,可能还需要加强,此外,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可能不足,需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本课内容过多,设置和展示的图文材料也较多,可能影响师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浙师大专家邢特对两位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行了肯定,认为他们都能从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各有所长。范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十分用心,不仅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顾老师对教材知识点的讲述十分全面、详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
同时,邢特也指出在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时序性,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2.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课文辅助栏目和单元导语部分有了较大改进,可以充分利用这两部分内容。
3.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取典型材料。
4.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所以要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5.新教材内容有所增加,老师在备课时应有所选取,因此应该在备课前仔细研读课标,做到依标施教。
03专家微讲座
在活动的最后,邢特围绕“新教材解读”做了微讲座。邢特从用好新教材的意义入手,向各位教师分析了新教材的特点与优势。最后,邢特指出一线教师应真正做到依标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充分用好新教材。
本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展示自我与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还促进了校际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相信在专家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聆涛初中社会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定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