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立项课题规范高质“动起来”:宁波这两所学校举行省教科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8

  “我们邀请如此多专家,形成由多学科构成的团队来到这里,就是希望帮助课题组梳理思路,找出问题,给出建议,锚定目标,促进该项目研究稳步前进,争取在做课题过程中孵化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从而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3月26日和28日,在附属慈溪实验学校和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屏中学)召开的省教科规划开题论证会上,浙师大教育集团教育科研部主任蔡志良都开宗明义地点出开题的目的与意义。

在慈溪,聚焦初中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策略

● 会议现场

蔡志良主持论证会

  在附属慈溪实验学校,浙师大教育集团教育科研部主任蔡志良教授,学校发展部主任曾平飞教授,教育科研部副主任、省特级教师林文伟老师,宁波教育学院张克勤教授,浙师大行知学院副院长蒋永华教授,宁波慈溪市教科所黄杨和老师等齐聚一堂,为徐良明老师主持的“主题式实施初中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把脉问诊。

● 徐良明介绍课题

  “主题式实施初中科学技术与工程教学是以科学课程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选取特定主题,借助初中科学及学科之外的课程内容和方法技术,完成技术与工程内容教学实践活动。”在论证会上,徐良明从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多方面展开论述,他们团队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完善“主题式实施”的内涵体系,构建“技术与工程”教学框架,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厘清实践导向下技术与工程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工程观,提升工程思维和能力,使其能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探索主题式实施技术与工程教育的有效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 曾平飞发言

  “没有主题就没有系统,没有系统就不可能有高度和质量,我们一直想要创建一个主题,经过讨论后发现水在课程中非常常见且重要,这个主题从小学到初中,各个学科都可以渗透贯穿。”徐良明团队与驻校专家曾平飞多次研讨后决定,以“水”为主题打造学校科学教育特色。“试想一下,如果你走入学校大厅,头上是蓝天白云,脚下是山川河流,周边都是可视的水循环系统,你能看到农田的灌溉,能看到雨水的流向,能看到污水的处理,甚至能看到水电站的运作等,将知识传授、学校文化嵌入如此情境中,师生和学校获益几何,不言而喻”。曾平飞以此心中的蓝图为例,向大家展示了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对校园文化和学校发展将可能产生的巨大作用。

● 林文伟发言

  “曾教授的补充展示了课题的美好愿景,也再次让我们了解了课题产生的一些渊源。”林文伟说,选题非常贴切有价值,但有些细节还需进一步厘清,“比如初中科学技术与工程是教育还是教学?在实施教育或者教学时,我们的策略要素是什么?”林文伟希望,在课题研究中,要把主题选择与目标相融合,真实情境与生活化内容结合,多元资源与多方支持互动,让多维度评价与持续迭代互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内容框架的调整与聚焦。

● 蒋永华发言

  “咱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学段、层次或能力存在客观的差异性。”蒋永华认为,课题研究要尊重学情、尊重差异,可以从“基础性、提高性、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实践层面的考量。“比如学生从认识并理解水的组成、水形态的转化,到在老师协助下或自行设计智能节水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蒋永华说,这个“主题式”贯穿过程就是由基础性到提高性再到创新性逐步进阶的过程。此外,蒋永华还建议,在课题实施中可以融入德育元素,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劳动之美、探索能力和工匠精神等都可以融入到“水”的主题中去。

● 张克勤发言

  “可以从生物、化学、物理三大科学领域维度进行思考,尤其是再去领悟刚刚曾教授提及的初中科学中的13个核心概念,以及涉及到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概念。”张克勤建议,课题组要去再思考教学与实践如何融合,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能否衔接,在此主题之下、学校与企业能否进行深度合作等。同时,他希望这个课题以及课题产生的成果能够惠及整个区域内的初中,并能提升初中科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

● 黄杨和发言

  “徐良明老师这支团队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同时在科研上有锲而不舍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黄杨和认为,除了教育集团专家的指导和自己学校的支持,这也是此课题能够成功立项的原因之一。“选题方向非常好,‘主题式实施’能够把知识点贯穿在一起,扎实地落实课标要求”,黄杨和建议,可以更加细致地考虑如何把题目中的策略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系统,如何让教学策略、路径设计、创新能力等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指向课堂、指向学生、指向核心素养。

● 毛天杰发言

  “专家为我们剖析了问题、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附属慈溪实验学校书记毛天杰对诸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他希望学校有关方面大力支持课题组开展各项工作,课题组要多向专家虚心求教,充分吸收、消化专家建议与意见,确保课题保质保量完成。

在奉化,关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构

● 会议现场。

  “学校提出‘锦水汇智 屏山达仁’的理念宣传语,形成‘以关怀人为使命,以成就人为荣耀’的办学理念。为适应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新提炼出‘达德’文化,构建‘溯源文化—情境体验—实践养成—价值引领’四维‘达德’文化德育范式。” 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屏中学)书记陈昌吉在开题论证会上阐释了选题背景。

  蔡志良教授,林文伟老师,张克勤教授赴浙师大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屏中学),这次还邀请了浙师大陈秉初教授、周晓燕教授,宁波奉化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朱朝辉老师、教科室李运花老师等,共同聚焦学校“达德”文化,思考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构。

● 朱朝辉发言

  “此次课题的立项为区域内初中学段科研开了个好头。”朱朝辉对集团专家的支持、指导表示感谢。“选题背景是否可以考虑从学校德育建设、课程体系建构、教师教学实际、学生个体发展出发”,朱朝辉立足课题文本,从标题拟取、选题背景、研究内容、逻辑表达、实施策略等各方面给出建议。

● 李运花发言

  “课题立意很高,对破解教育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难题有启示作用。”李运花从对“达德”文化的释义出发,结合多篇现有学术成果,分享了自己对“达德”文化的理解。她认为课题对核心概念的解释还需进一步梳理,学校文化的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课题框架还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 陈秉初发言。

  “各项指标如何细化,如何分解到学生具体行为中去,使之成为可以测量的依据,这是课题的难点,也是课题需要聚焦的重点。”陈秉初认为,课题的“口袋”很大,可以装入许多内容,但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找到合适切入点:要尊重学校学情以及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在实施推进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有梯度有进阶;同时希望课题组合理统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实施步骤。

● 林文伟发言

  “是聚焦于课程还是育人文化,一定要找准定位。”“是综合类的课题,活动体验类课题还是专题性质的课题,一定要搞清楚。”林文伟从课题定位、课程方案、课程目标、课题样态等方面一一给出自己的见解。他希望学校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多维度成长,实现浸润无声的育人效果。

● 张克勤发言。

  “我们不能重立项轻过程,也不能重实施而轻产出。”张克勤表示,学校能拿到这一课题颇为不易,一定要借此机会,多多产出比一些高质量的成果,学术论文、案例集、著作等都可以尝试。同时,他也希望课题组要树立时间观念,统筹把握每个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好学校各类资源,争取用高质量的产出成功结项。

● 周晓燕发言。

  “如何让课题落到实处,如何让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拥有获得感,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周晓燕希望,课题研究中的课程建构要站在学生视角,其构建的课程体系要符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话语表达。周晓燕结合自身遇到的实际案例,认为只有把课题研究真正置入学生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认同,才能构建科学的实施策略,找到准确的实施路径,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

● 蔡志良主持论证会

  “我们不能仅仅从传统文化本身理解‘三达德’涵义,还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蔡志良认为,我们要依托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让“达德”文化与德育显性课程相融合,有机渗透于其他课程、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要有“大思政课”意识。此外,他还对课题研究的逻辑次序、成果形式、价值指向提出建议。

● 陈昌吉发言。

  陈昌吉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积极行动起来。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打造出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出“达德”文化德育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品牌。

  “附属学校有5项课题获得202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高层次课题立项数量再创新高。”蔡志良介绍,一直以来,教育集团以教育科研为助推器,在附属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统筹优质资源,精准指导,助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成果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而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破解‘做’出来的。我们想看到的是这些课题在扎扎实实研究基础上产出的高质量论文、著作,或者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课件、教学设计等各类资源”。蔡志良希望,通过此次开题论证,给大家树立“立项只是课题研究新的起点”的意识,从而推动课题规范高效运转,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