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宁波高新区求精学院:正高级教师王洪来校指导初中社会教学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陈红领 潘琳凤 发布时间:2025-04-16

4月9日,为更好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教学工作的提升,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特地邀请了浙师大教育集团专家、正高级教师王洪为全体初中社会教师做专题教学与专业发展方面的悉心指导。浙师大驻校专家林新事教授,学校副校长赖樟新一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春风送新,共研共进

大家一起观摩了郑碧莹老师执教的《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一课。郑老师以伟人毛泽东为例,整堂课分为“致敬前辈、勇担时代使命”“立志修身,筑牢青春底色”两部分,深挖人物素材、创设情境,通过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整堂课深入思考、语言流畅,郑老师做到了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方向、眼里有学生,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的风采。

 陈红领老师开展了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复习课专题教学。陈老师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一场隋唐文明展,展览分为历史人物、制度创新、伟大工程、经济繁荣、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科技文化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在分组活动后,由学生作为讲解员来一一展开,融入知识的复习与运用。

教研赋能,教学相长

课后,王老师充分肯定两位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做到以生为本,课堂上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内容设置上基本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分别给予了点评指导。关于郑老师的新授课,王老师认为本课以毛泽东故事为锚点,故事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何为自强—为何自强—如何自强的递进式问题链,符合认知逻辑,通过议题式教学实现了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有机衔接。王老师建议青少年如何做到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若能在‘知’的层面强化批判性思维引导,在‘行’的层面,设计阶梯式实践任务(如从班级服务到社区公益),则能更完整地达成‘知行合一’育人目标,使自强不息从历史叙事转化为青少年的生命自觉。

王老师认为陈老师复习课教学积极尝试项目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她建议本单元复习可从优化教学设计、核心概念突破和现实意义建构三个维度考虑。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结构;聚焦核心问题,任务驱动,设计递进式探究任务,突破本单元核心概念;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培育家国情怀。

接着,王老师就复习课的教学开展了“提高单元复习效率策略”的微讲座。她再次强调,课标是指引教师上课的良钥,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好课标要求,针对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就要在上课之前吃透这一单元“了解”“理解”“认识”三个层面的课标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情针对性授课。把握历史复习课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逻辑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有更深的了解。王老师分享了时间轴、思维导图等方法并举例以便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她指出,教师还需要把握命题规律,掌握单元的高频考点及要求,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针对性开展习题训练,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强调复习课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纠错。

最后,林新事教授从教育理论的角度予以指导,他指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考,提升课堂组织,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概念、思维、方法。

通过此次活动,全体组员收获颇丰,纷纷表示今后要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及时内化吸收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着力构建高效课堂。同时,不断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为书写学生的四季人生锦上添花。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