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海宁聆涛初级初中:省特级教师诸才章来校指导英语教研活动
为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月18日,省特级教师诸才章莅临浙师大附属聆涛初中指导七、八年级英语教研工作。本次活动以“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为主题,通过课堂观摩、评课研讨、专题讲座等环节,为我校英语新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1 课堂展示:情境交融,以生为本
聆涛初中八年级李思佳老师呈现了一节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载体的阅读课例——《外研版八下M8 Time off U2 We thought somebody was moving about》。课堂以“五一假期旅行计划”为话题展开,李老师通过展示张家界壮丽的自然景观(如金鞭溪、天子峰、宝峰湖等),抛出问题链:Where is Zhangjiajie? How large is it? What makes it famous?学生结合图片与已知信息初步讨论,教师顺势引入文本阅读任务:“通过邮件阅读,揭秘张家界之旅的独特经历”。真实情境的创设迅速点燃学生兴趣,为后续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完成“文本结构匹配”,并借助“首末句定位法”高效提取关键信息,初步构建文本框架。然后精读深耕细节,通过选择题(如“张家界最著名的景观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结合图片理解“strange shape of tall rocks”的独特地貌。聚焦“露营夜闻异响”情节,学生通过问题链(如“What caused the noise? How did they react?”)分析人物情感变化,并讨论“旅游不文明行为”(如随意采摘植物),自然渗透环保意识。通过补全句子任务(如“They will visit Dongting Lake, the second-largest freshwater lake…”),引导学生推测后续行程,衔接地理知识拓展。
2 评课研讨:互评共促,赋能成长
评课环节中,丁轶凡老师进行评课,说出自己的想法:
1.李老师的教学内容能体现本学段要求。读前引导学生预测,培养预测能力。读中设置不同程度问题,如细节理解、推理判断。读后复述Betty的旅行经历,培养学生能提取、整理、概括语篇关键信息、主要内容的归纳能力。2. 李老师的课堂体现英语学习的活动观。学习理解:学生通过阅读Betty的邮件,理解张家界的相关信息,如自然景观、奇特岩石,获取基本信息。应用实践:读中完成句子排序任务,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逻辑。迁移创新:引导学生以时间顺序描述家乡浙江的景点,把文本中学到的描述景点的思路和方法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
许小静老师从阅读的三个环节展开评价: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李老师从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三个环节分别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Pre-reading通过视频和五个问题为阅读提供背景知识。While-reading先关注文章整体结构,分三部分设计阅读活动训练了学生的泛读和精读的能力,也有一些读后的思考活动,如Is pull a leaf off a plant right?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are travelling?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Post-reading给文章排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最后通过介绍嘉兴的旅游景点进行语言输出。
同时提出几个思考问题:1.读前的词汇如mountain,lake,Gally等词是本单元的新单词,可以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2.课堂上的阅读策略的培养有精读和泛读,还可以让学生猜测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推断的能力。3.Post-reading 分析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在分析之前可以先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输出活动Introduce a place of interest in Jiaxing and talk about your trip教师没有给学生搭建活动支架也没有给出评价量表。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但生生互动较少,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讨论。
李思佳老师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情境化教学对激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积极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我以五一假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享个人旅行计划,既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也为后续张家界案例的引入做了自然铺垫。通过Betty的旅行邮件,我尝试让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通过速读抓主旨、精读析细节的任务,帮助他们掌握地理特征描述和时间顺序表达的语言结构。当学生读到“摘叶子”的细节时,我借机组织讨论,引导他们反思环保意识,这种“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让我意识到语言课堂承载的育人价值。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让我更加明确未来改进的方向:一方面要优化活动设计,通过角色扮演、项目合作等形式增强课堂活力;另一方面需加强跨学科资源整合,让语言学习与地理、文化知识深度融合。同时,我计划在评价环节加入学生互评与分享展示,让学习成果“看得见”,反馈更及时。这堂课让我体会到,唯有不断平衡“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3 专题讲座:规范为基,提质增效
诸才章从“课前—课中—课后—课余”四维度系统阐述教学规范:
课前重“研”:精准解读课标与教材,基于学情设定可观测、可操作的教学目标,避免“假大空”设计;课中重“活”:以任务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通过“输入—内化—输出”闭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螺旋上升,同时注重即时评价与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课后重“效”:作业设计需分层、弹性,兼顾巩固性与拓展性,探索“基础+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课余重“拓”:善用数字化资源库、校本素材及跨学科主题资源,构建“立体化”英语学习生态。诸特结合大量教学案例,强调“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呼吁教师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打造“有序、有趣、有效”的英语课堂。
4 总结展望: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本次活动为我校英语新教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训为契机,深耕课堂主阵地,在规范中求创新,在细节中求突破,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