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镇村”:名优教师在行动
近日,嘉兴市初中数学名优教师“携手镇村”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暨数学名师工作室活动在附属海宁第五中学教育集团顺利开展。浙师大教授唐恒钧、嘉兴市数学教研员时爱荣、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刘帅、附属海宁第五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朱杰等出席活动。
活动中,海宁市优秀骨干教师张亚飞与姜佳梅开展了同课异构展示课——“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1)”。两位教师在课堂上各展风采,思维碰撞,为在场师生带来了关于因式分解教学方法的深刻启示。
● 张亚飞执教课现场。
张亚飞以速算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计算2025²-2024²等系列题目,构建了“悟-寻-用-拓”结构化教学框架。他引导学生自编平方差公式多项式,在逆向创造中深化对因式分解本质的理解。其教学设计贯穿数学实用性,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了“为什么学”的认知困惑。
● 姜佳梅执教课现场。
姜佳梅则创新采用拼图游戏情境,借助几何图形直观演示代数公式,实现数形结合的有效转化。她通过正反例对比辨析,强化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特征的识记,并配合阶梯式例题训练,构建起“观察-发现-验证”的思维路径。姜佳梅的亲和力教学风格与精准的板书示范相得益彰,深受学生喜爱。
● 刘帅开展微项目学习
刘帅带来了微项目学习“图说因式分解”。她建立“猜想→实验→验证”的可视化思维系统,通过绘制数学图示,将抽象的代数规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导航图。在“画图说理”的过程中,刘帅着重培育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
● 朱杰作观点报告。
朱杰作了“结构化学习”观点报告。报告聚焦“大问题链学”对初中生数学素养结构化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构建“问题链驱动”的课堂模式。同时,报告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形成“知识-思维-价值”三位一体的数学素养。该课题创新提出了“大问题链学”的三层实施框架与可操作的素养结构化路径,融合“数形结合”“类比迁移”“历史溯源”等策略,为初中数学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 时爱荣点评。
在评课环节,时爱荣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评析。他指出,本节课主要渗透了三大思想方法:逆向思维、由特殊到一般、转化思维。他建议老师们构建阶梯式问题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应强化数学简洁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主动追求解题策略的优化。
● 唐恒钧总结点评。
唐恒钧从教学结构化的角度提出了指导意见。他认为,结构化是教学的目标,而大问题链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明确结构的两个主要层次: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一堂优秀的课程,其开头与结尾之间应贯穿结构化的生成过程,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系统构建,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唐恒钧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丰盈结构,同时在讲解与学生的探究性练习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作为引导工具,为学生搭建认知的“脚手架”,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应用。
前期,唐恒钧教授亲临学校,对张亚飞、姜佳梅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指导和研磨,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改进建议,还为工作室全体成员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悉,嘉兴市2025年初中数学名优教师“携手镇村”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活动通过名师示范课与专家理论指导的双向融合,为城乡数学教师提供了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范式。他们将把“问题链驱动”“数形转化”“做中学”等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实落地,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