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课堂遇上AI:专家引领 共话教学质量提升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23

  5月23日,浙师大附属白桥溪谷小学“AI赋能小学语文读写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顺利举行。浙师大教授张立新,“读写教室”项目领衔人、浙师大副教授王国均,浙师大副教授钟晨音,省特级教师陈红梅,莲都区语文教研员蓝雪霞等专家出席指导。附属白桥溪谷小学校长曾海、副校长刘伟娟全程参与活动。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莲都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代表,以及浙师大附属海宁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金华市金东区仙桥小学、衢州市新华第二小学的语文教师代表,共计80余名教师现场观摩。

● 研讨会现场

● 刘伟娟执教《小毛虫》

  刘伟娟执教《小毛虫》。刘伟娟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以读-悟-说为主线展开: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并运用词语;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段落对小毛虫成长特点的描写;让学生深入体会小毛虫化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话清楚、完整地讲述这一成长过程。

● 黄琴执教童话创编展示课《这样想象真有趣》

  衢州市新华第二小学的黄琴老师执教童话创编展示课《这样想象真有趣》。黄琴精心设计了一猜:动物大猜想二变:动物大变身三编:情节飞起来三个递进式教学环节,巧妙运用动物档案卡、微课等教学工具,系统引导学生构建童话创编的思维路径。在课堂教学中,黄琴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创编故事的学习活动,借助AI软件的记录、分析和评价功能,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如何更好地创编故事。

● 马益彬执教《小猫种鱼》

  杭州明远未来学校的马益彬老师执教《小猫种鱼》。马益彬以一组故事图片为教学载体,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进行看图描述训练;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排序,梳理故事情节脉络;组织小组合作,开展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最后借助AI答题器工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续写的故事结局,并通过互评交流深入体会讲故事的要点。

● 张立新开展微报告

  张立新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教学优化与创新的微报告中,系统阐述了《AI语音型智能互动教室》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应用。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互动不足、反馈滞后等现实挑战,他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理念与技术特色,剖析了其集成的语音过滤、智能识别、语音合成、实时评测以及AI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报告现场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通过模拟AI语音答题器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让与会教师切身感受AI语音型智能互动教室旨在实现的教学变化:即时评测-协同诊断的精准化教学、认知分享-知识共建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赋能作用。

● 陈红梅开展微报告。

  陈红梅系统介绍了读写教室项目的理论研究成果及课堂实践应用。她从学习科学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了读写教室的学教模式创新,并深入解析了课程实施框架体系。在实践层面,陈红梅以黄琴老师的习作展示课《这样想象真有趣》为例,重点剖析了扶放有度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生动呈现了书本示范→教师指导→同伴互助→展示学习→独立运用这一路标式扶放有度教学在实际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清晰展示了教学目标在各关键教学节点的达成过程。此外,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案例,陈红梅向与会教师直观呈现了读写教室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学工具的研发,其创新性的读写工具引发了现场教师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拍照记录。

  据悉,此次活动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融合路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集团将不断整合优质资源,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潜力,探索如何实现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最大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