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招 | 专家引领 探索课堂转型多元路径
近日,浙师大专家团队赴附属天目初级中学开展教学调研暨课堂节活动指导。本次活动覆盖语文、数学、科学、社会、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通过名师示范课展示、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多元形式,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语文组:结构化教学,让学习真实发生
语文组活动以“结构化教学”为核心展开。来自宁波市海曙区第三外国语学校的钟琳琳老师执教《学写故事》,巧妙引入贾樟柯导演的《一个桶》作为情境素材,引导学生通过“猜-比-写”完成《好事多磨》的故事框架。附属天目初级中学梁艳玲老师则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为例,设计“朋友圈打卡”活动,通过“拍照理游踪”“图文赏奇景”“入境话值得”三个任务,将文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海曙区教研员、正高级教师陈菊飞在讲座“基于学教评一体的结构化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学需构建系统性认知体系:单篇教学应“文体减量增值”,单元教学需“主题引领+知识统整”,复习课则需通过结构化策略提升效率。她指出,结构化教学是突破碎片化、实现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
数学组:目标导向,学教评有机融合
数学组围绕“5.1分式的意义”开展同课异构。来自海盐博才中学的吴佳萍老师以“分数到分式类比”为主线,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分类、基本性质等知识,结合实际情境类比引出分式的概念。附属天目初级中学刘欣瑶老师则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类比分数列出式子,深入讲解分式的意义与分式的值的不同情况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堂上,两位老师均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海盐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沈顺良在讲座“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评有机结合”中提出建议:第一,目标精准化:基于课标与学生实际制定可测量目标;第二,评价嵌入式:将评价任务融入教学环节,实时反馈;第三,策略差异化:针对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路径。他特别强调,评价不仅是判断学习结果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科学组:实验探究,链接科学问题
科学组以实验探究链接科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来自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杨汉平老师带来了一堂“电功、电功率”的复习示范课,他通过设计阶段性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多档电热器的计算难点。附属天目初级中学姜丁婷老师执教“传承非遗其乐共溶——溶液复习”,以“糖葫芦制作”为任务线,进行了一场关于溶液的复习课,以线带面,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强化复习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正高级教师臧文彧在讲座“实验与探究题分析与复习策略”中指出,科学课堂应“以实验为支点,以问题为纽带”。并对在座教师提出建议:研读新课标,把握中考实验题命题方向;设计梯度化任务,如“防溺水设备设计”,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应用。
社会组:学教评一体化,赋能复习教学
社会组聚焦复习课的高效策略展开研讨。来自长兴华盛达实验学校的温秀珍老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复习主题,利用课堂为学生解读历史概念,并通过不同线索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多角度阐述历史。附属天目初级中学谢倩文老师在“权利与义务”一课复习中,深入落实“依标据本”理念,帮助学生了解本主题的考试方向和考试动态,有重点地落实复习策略。课堂上通过“集合图”帮助学生梳理权利和义务的分类,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省特级教师邢乐耘带来了讲座“指向学教评一体化的复习策略”,并结合中考命题趋势提出:第一,以评促学:通过真题训练落实核心素养;第二,主题整合:如以“革命历程”为例,串联历史事件与价值观教育;第三,学生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命题,深化知识迁移能力。
体育组:学练赛结合,践行新课标理念
体育组以“学会如何用腰腹发力”为主题,通过“学-练-赛”一体化设计,来展现新课标下的体育创新教学。附属天目初级中学孟铭老师的课——“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以“红绿灯跑”和动态拉伸开场,注重安全与兴趣激发,通过分解动作练习和小组发令员创新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腰腹发力技巧,最后通过体能练习和静态放松巩固学习效果,练习密度达60%。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骆薇老师的课——“远撑前滚翻”以“孙悟空”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专项热身后,学生分组练习前滚翻,课堂氛围活跃,骆老师通过障碍设置提升练习难度,任务单的设计体现出“四化”要求。
正高级教师周晓明在讲座“努力探索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强调,体育课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并对在座教师提出建议:注重安全与趣味性平衡;通过“组内自评”提升学生反思能力。
信息组:任务驱动,培养计算思维
附属天目初级中学赵之愉老师执教“传感器的应用”,以“如何用图形化编程实现接物游戏的制作”为主线,拆分任务,引导学生分步完成编程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自杭州滨文中学的高烨老师执教“人工智能中的算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分组合作和独立思考融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深入浅出地将人工智能的算法知识带给学生,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两节课均立足学科特点,展现了“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