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涛跟岗研修周记:“涛”声引路 “彝”路同行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6

10月20日,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管理干部研修班来到浙师大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开启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

下面是来自学员的研修周记:

● 学员参观校园。

在浙师大教育集团负责人沈夏林的带领下,20日清晨,我们初看清学校大门,就望见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金叶坚率领行政团队在校门口等候,热情的笑容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简短的相互介绍后,金叶坚书记带我们参观了校园。

图片

● 座谈交流会现场。

随后,我们在学校党支部会议室举行跟岗研修开班仪式。金叶坚书记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合作办学以来学校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依托浙师大优质平台资源,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深耕学校治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育、课程改革等领域,学校在教师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改革上成效显著。”对于接下来一周的跟岗研修实践活动,作了主要活动安排。

研修项目负责人、集团专职专家童桂恒希望我们提高站位、珍惜机会、续力前行,保持认真务实的态度,沉心研修,确保学有所成、不虚此行,圆满达成各项培训目标。

浙师大教育集团负责人沈夏林希望,大家在聆涛初中认真学、仔细悟、努力行,争取把学校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模式,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他期待,全体学员能从聆涛初中的管理体系、教学改革、德育实践、教研建设等典型案例中提炼有效做法,形成可复制的操作路径,并借助数字化工具辅助推广,共同推动东西部教育协作走向实处、见到实效。

学员代表沈泽旭从学习态度、行动路径、目标承诺三个方面作表态发言。一是以空杯心态,沉浸研学;二是以反思转化,学以致用;三是反哺马边,务求实效,学习结束后做到“三个带回”:带回一套可操作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能。带回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方案,用于本土实践。带回一份“管理者的担当”,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本单位发展的实际成效。

图片

● 金叶坚作讲座。

开班仪式结束后,金叶坚书记作“以德领舵优生态,聚力提质铸品牌: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进阶实践”讲座。金叶坚书记从基于区域地位和学校现状的一体化育人必然性、发展思路、实施路径三个方面作讲座。他详细阐述了“精准提质”方案,德教教融合的管理模式,介绍了学校在落地过程中的特色做法,最终实现生有所获,师有成长,校有发展的成效。

下午,大家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德教融合、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我们马边学员、浙师大各附属学校校长、书记结合所在学校情况展开分享和交流。

图片

● 双方学校交流现场。

沈夏林和童桂恒两位老师在主题研讨交流中从三方面给予建议: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主张以课堂教学和质量提升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精准分析,找到突破口。二是激发互助成长:倡导挖掘校内优秀教师的成功实践,通过“青蓝工程”、经验分享等方式,用教师影响教师,将有效做法提炼、固化为学校的共同规范。三是自我诊断:建议学校运用SWOT分析等方法,明确自身优势、劣势及关键问题,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前瞻策略。四是优化校本研修体系,在学校现有的校本研修体系基础上“做乘法”,注入优质资源进行优化,而非给教师“做加法”增加额外负担。

图片

● 张人杰作讲座。

10月21日 ,我们的研修聚焦教学管理体系。张人杰副校长的“精准提质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讲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附属海宁聆涛中学以学科建设、标准化周练、高效冲刺为着力点,构建了德教并行、研培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这种将宏观理念转化为具体操作路径的做法,正是我们马边教育最需要学习的经验。

图片

● 观摩教师上课。

下午的课堂观摩更是让人耳目一新。田淑玲老师的语文课《循着小事,寻母爱》,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感悟母爱真谛。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既掌握了语文知识,又获得了情感熏陶。这种学教相长的课堂生态,让我们看到了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图片

● 佳丽分享教研组建设经验。

随后,党政办副主任余佳丽带来的语文教研组建设经验分享,展现了一个优秀团队的成长轨迹。从团队协同赋能到师生双向奔赴,我们看到了教研组建设的系统思维。特别是他们通过数据赋能促进教学质量跃升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图片

● 赵铭佳作讲座。

10月22日上午,聆涛校园依然充满研修的热情。赵铭佳副书记的“共生共长:教师梯队建设的破局与体系化探索”讲座直击教师队伍建设的痛点。针对“老教师职业倦怠、新教师迷茫”的现实困境,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智慧教师、智绘课堂、智汇学库、智荟作业等载体,实现了教师队伍的进阶式成长。

图片

 九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现场

下午的九年级数学备课组观摩活动,让我们见证了精准提质在教研层面的落地。七位数学教师围绕“周练试卷”展开研讨,从教学目标定位到习题筛选到数据分析到教学调整,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专业与专注。这种基于实际问题的深度教研,打破了我们以往对集体备课形式化的刻板印象。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研讨过程中,老教师倾囊相授,年轻教师勇于质疑,这种开放、包容的教研文化,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土壤。

图片

图片

 主题班会课。

10月23日,我们亲身体验了两节班会课。九年级六班的“班级梦想合伙人”主题班会,以建造炬阳号为隐喻,通过绘制蓝图、合龙仪式、签署宣言等环节,激发学生明年六月的中考备战热情。而八年级14班的《问题小分队,出击!》则通过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团结协作的意义。这两节班会课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德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告别了传统的说教模式,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了赋能而非管控。

图片

 金林杰作讲座。

下午金林杰副校长的“科技赋能教育,劳动淬炼品格”讲座,则向我们展示了学校知行合一的育人蓝图。学校通过科技与劳动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未来竞争力,又塑造其健全人格。这种内外兼修的育人理念,让我们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图片

 陶红霞作讲座。

10月24日,最后一天的研修以德育主任陶红霞的“项目驱动:‘赋能型’德育新生态的构建”讲座开启。陶主任指出,传统的德育工作存在灌输多、体验少,管控多、赋能少的弊端,而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通过生涯规划、职业体验等项目化设计,让德育工作变得有力、有趣、有恒。这些创新实践为我们打开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为期五天的跟岗实践结业仪式在行政楼党建室举行,为本次培训画上了圆满句号。马边学员逐一分享五天的学习心得体会:“涛”声为我们引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彝”路与我们同行,肩负着振兴家乡教育的使命。

图片

 合影留念。

此次聆涛之行,又是一次智慧与力量的汇聚。我们将把感动转化为行动,把理念付诸于实践,以附属海宁聆涛初级中学“勇毅前行”的弄潮儿精神为榜样,把“精准提质”的管理闭环、教师梯队的破局策略、赋能型德育的创新实践带回马边,因地制宜推动本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